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2019年9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是中国人永远抹不去的“国耻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勿忘9.18,勿忘国耻,讲述一个关于吴中名士张一麐『lín』的爱国故事!
张一麐是谁?知道他的人并不多,而但凡知道他的人,都对他评价极高。
苏州著名文史专家徐刚毅这样评价张一麐:“他是民国时期我们苏州最重要的人物,而且没有‘之一’,他可以说是继范仲淹之后对苏州贡献最大的人。”

张一麐 青年时期/苏州的大城小事
在苏州城养育巷东侧,有一条吴殿直巷,这条吴殿直巷名气不是很大,而在巷子东端还有一处同样名气不是很大的名人故居,张一麐故居。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名气不是很大的张一麐。

苏州十中校史馆校董馆内关于张一麐的介绍/网络
丨神童故事
丨一人中三举的传说
张一麐自幼有神童之称。每篇文章都得到当时书院掌教邹福保的圈点与褒评,其文章笔墨之超凡绝伦可见一斑。12岁考中秀才,18岁成了举人。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曾“考中了三个举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紫阳书院会课稿》邹福保点评
原来当年紫阳书院的校长曾出了一道题目,才思敏捷的张一麐很快就写完了,想想还不过瘾,他一口气另写了两份。说来也巧,当年乡试居然就出了一道一模一样的题目。张一麐的胞弟张一鹏和他的一个学生的叔叔把张一麐的两篇文章夹带进去全文照抄(咳咳!作弊不可取),结果两人双双中举,于是有了张一麐一人中三举的传说。在感叹张一麐才情的同时,不得不为老师押金精准点个赞!


《紫阳书院会课稿》张一麐
丨袁幕从政
丨袁世凯最亲密的幕僚
在张之洞的介绍下,张一麐进入北洋政府袁世凯幕僚,天赋加上出色工作,很快张一麐就成为袁世凯不可或缺的谋士,民国成立后他成了总统府的秘书。

袁世凯/百度百科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局,张一麐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成为袁世凯最亲密的幕僚之一。不过在袁世凯称帝的问题上,二人的分歧无法调和,嫌隙越来越深,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

张一麐/网络
丨回到苏州
丨投身社会文化教育事业
离职后的张一麐闲居苏州,就住在吴殿直巷。但是他退而不休,倡议开辟社会文化教育设施。苏州美专、东吴大学、振华女中等在当时的欣欣向荣面貌均有张一麐鼎力支持。他还非常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在他的倡议下,苏州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设施,现在的苏州公园和五卅路体育场的格局就是出自他的设计。

振华女校“伟绩碑”/网络
他还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创设吴中保墓会,亲自主持日常工作;遏制盗墓现象,保护和修复了多座名人古墓,还拯救了不少乡里文化遗迹。

张一麟于虎丘 1921秋/闲情偶得
丨筹组“老子军”
丨参军年龄必须在60岁以上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与李根源两位老人开始投身抗战宣传,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斗报周刊》 1932/苏州的大城小事
1938年淞沪会战,眼看日寇都要杀到家门口了。张一麐、李根源两位老人热血沸腾,萌生了要披挂上阵的想法。于是他和李根源一起倡导建立抗日“老子军”,决定亲赴战场保家卫国。

张一麐将自己参与建造的六幢二层楼建筑群命名为“救国里”
所谓“老子军”是仿照“童子军”建立的军队,参加老子军必须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98岁的爱国教育家马相伯为军统,张一麐自荐总司令,李根源任参谋长。老子军虽未果行,却一时传为美谈。




演讲稿手稿 张一麐(张万安先生提供)
从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到“七七事变”,张一麐和李根源组建起了抗敌后援会,对前线,他们鼎力支持捐赠物资,在后方收容难民和伤员。

张一麐(左五)、李根源(左六)等到前线慰问将士/网络
在整个的抗战初期,张一麐是苏州的一个主心骨。后人将他和李根源并称为 “吴中二老”。
1943年10月,张一麐因病逝世于重庆。抗战结束,张氏家属将张一麐墓移迁故乡苏州,1947年1月安葬穹窿山白马岭白马坞,也算是叶落归根。

追悼张一麐 《新华日报》 1943年/苏州的大城小事
青年前程远大,为日方长,若过多牺牲,未免可惜。
老年人年事已足,价值日减,视死如归,是其天职。
张一麐亲撰《老子军规则》
风骨正气张一麐,不该被苏州人遗忘!

*部分图文资料来自苏州的大城小事、姑苏好时光、吴文化、凤凰网江苏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看见苏州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