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一、《中华字通》的学术突破
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汉字的认知研究至今虽已有数千年,至今未能找到认知规律与公理化定义。一个人要熟练地运用汉字表情达意,差不多要花费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不一定能学好,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精神损耗与智能浪费。汉字学者刘冰泉先生,以天下为师,孤灯黄卷,遍稽群籍,显真别幻,花费三十年,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对汉字形、音、义作有规律通解的字典——《中华字通》。在对15000多个汉字逐一作了形、音、义通解的同时,实现了数年来汉字研究理论的革命性全面突破。
1.总结出了汉字认知总规律:将汉字认知总规律总结为24个字:天人合一,散点透视(造字观念);构形会意,借音补义(造字方法);形声相生,音义相转(造字链条)。利用此规律,所有的汉字都可以得到形、音、义通解;离开此规律,任何文字理论都无法通解汉字。
2.发现了汉字(楷书)笔画会意的规律:笔画是汉字(楷书)最小的构形单位和意义元素。汉字(楷书)只有八个基本笔画,每种笔画都有几种相当确定的意义,在具体构字中又有“随形赋义”的特点,这种“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有限的笔画表示复杂多样事物的矛盾。
3.发现了汉字构形与变形的原则:汉字构形原则为:方正端庄,结构平稳;重心明确,笔势向心。汉字变形原则分为两类:结构性变形(便于安排结构而变形)和意义性变形(不影响结构而变形,每种变形都增加了一层意义)。
4.找到了绝大多数汉字的读音来源:汉字的音节只有400多个,带声调的合法音节也只有1300多个,汉字的有限读音在众多的汉字中相借,借音字的意义用于弥补本字构形意义上的不足。虽说绝大多数汉字在理论上说都有“借音补义”的特点,但如果想搞清楚具体怎样“借音补义”,必须首先搞清楚借的是哪个字的读音,也就是要找出这个汉字的读音来源!而我们所用的 “现代汉语拼音”这种注音方式,已经屏蔽了汉字的读音来源。《中华字通》考证出了一万多个汉字的读音来源,汉字的读音教学从此豁然开朗。
5.找到了汉字400多个音节的原始音源字:根据“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汉字只有400多个音节,但具体这400多个音节的来源,自古以来就是汉字声韵学研究的制高点。刘冰泉先生在系统研究了一万多个汉字读音来源的基础上,通过将所有同音字按借音先后排序的方法,最终发现了汉字400多个音节的原始音源字(大部分为拟声,小部分为切音)。这项发现堪称现代汉字声韵学研究的扛鼎之作。
《中华字通》的横空出世,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汉字从此有了系统的认知规律与公理化定义。《中华字通》的推广普及,将有可能引发一场中国人认字的革命。全面激活了汉字思想文化的内涵。必将掀起世人重新学习汉字的热潮,也必将引发一场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变革。彻底解决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只会教“语”不会教“文”现象,纠正目前把“语言教材”误作“语文教材”,把向外国人推广“普通话”误导为推广“汉语”的错误做法。
二、《中华字通》提供了新的解字的方法
《中华字通》是对汉字音形义通解的字典,或者说是全解字典!不像其它“说文解字”只解“形”不解“音”的一知半解。所谓的音形义通解,就是对每个汉字为什么这样构形?为什么读这个音?它的本义以及引申义是什么?如果把“解字”理解为“解题”的话,《新华字典》只给出了“习题”的答案,没有解题步骤;《中华字通》不仅让你明白答案的“本义”和“引申义”,还让你掌握就“解题的过程和步骤”。让你不仅“知其然”,还要你“知其所以然”。对15000多汉字的音、形、义作有规律通解的字典,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目前没有第二。
汉字的“形”指是汉字是一幅画,有的还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动态的场景,如“仝”,这个图画就是众人打夯的画面;有的字还是长篇的历史剧,如“水浒”中的“浒”,这个字就展示《水浒》这部名著的主题,以后会做具体分析。
汉字的“音”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这位刘老先生在《中华字通》中,把这400多个音节中的音源都挖掘出来了。这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者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做到的第一人。
解汉字必须具备两把钥匙,一把是“形”和另一把是“音”。必须用这两把钥匙,才可解开汉字“义”这把锁,才能揭示汉字蕴含的自然、历史、社会、科学的奥秘。
眼(演) 眼的左旁是“目”,在《新华字典》中,目的解释是“眼睛”。既然有了这个“目”为啥还要造个这个“眼”字?是先人故意给后人制造麻烦吗?绝不是这样!那是小看了我们古人的智慧。用“目”这个字来指示我们的“眼”时,我们的先辈发现“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还有什么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的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说目的视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组成的一个新的字(做个造字的流程图:目+限=眼)。造完这个字后,还发现眼睛还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眼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在《新华字典》中对“眼”描述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确切完善吗?这样解释还是目是眼,眼是目,体现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读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释这个“眼”字。有一定视力限制的,体现人的心理特征的视觉器官。才是“眼”的确切定义。
三、《中华字通》让你懂得什么是语文
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只讲汉语,不讲汉字。不是不愿讲,而是不会讲,不能讲,处处是拦路虎,一讲就错。教师很无奈,只得机械地驱使学生去从事无序的、繁难的认知、书写、死记硬背等低层次的重复、低效劳动,耗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汉字在孩子们眼中成了一大堆繁难的符号,不少学生讨厌学汉字,学英文的积极性高于学母文。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子孙有可能沦为“黄皮白心”的无根飘零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没有一套好的学习汉字的资料,找不到汉字的认知规律,照本宣科,采用单一的拼音识字的机械方法,甚至连最基本的笔画都不传授给学生,语文课本变成了语言课本。
语文这个最简单的概念,我偶尔问了几位小学语文老师,回答完整的几乎没有。也可能是最简单的问题,越是不注意,越不去思考。从这个概念的角度,也可以说把语言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忽视了文字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的语文课本完全成了语言课本,基本不涉及文字识字法的教学。小学阶段识字的目的不明确,识字课本也就不存在了,虽然也教学生识字,但是建立在学习语言基础上的识字。倒和学习英语倒接轨了,可偏离了识字的基本规律和传统习惯,所谓的认字其实不是真正的认字,不去分析字理,也不去了解汉字认知规律,只是把汉字当外文符号去理解了。认识汉字就是通过学生模糊理解的词语去识字,如解释是“学”,老师教学生通过“学习”一词来理解“学”,教孩子认识“习”就是说是学习的“习”,离开学习一词就不懂什么是“学”?什么是“习”?就不难明白语文老师不懂“语文”是什么了。
语(喻)是言和悟的省形“吾”会意而成的字。“言”简化为“讠”为说话发音的归类符号;悟省形“吾”表示把两眼看到的图像、两耳听到的声音,经过心理的加工,通过口舌表达出来的话。语借“喻”声表示悟出的道理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组字过程为:五的楷体受易学思想影响,上下两横“二”表示天地,斜竖表示阳、男人,横折表示阴、女人,天地相交,就像阴阳结合,男女相交,孕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五指双眼+双耳+口)+口=吾(指看到的、听到的自己用口说出来,有自述、自主之义,引申自己、我)。读音五--吾--悟;语(喻)。
文(温)甲骨文绘“人”的形状,胸中画有“心”的图案,认为思维来源于心中。凡有与思维有关汉字都有心(忄)这个字。随着人们对人的人体功能的认识,发现思维来源于大脑,而不是心脏。所以,就在楷书中就用亠和乂(撇捺交叉的这个错画“乂”读适宜的“宜”)的组合,亠指示人的头,有思维的大脑,乂指阴阳结合恰当、适合、适宜、合理,来表示文这个字,所以,文就是通过人的大脑刻画出记事符号。为什么读文这个音?能记录思想语言的文人都表现温文尔雅,所以借温声完善文的意义。
四、《中华字通》让你重新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意义
汉字八画的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易经》有八卦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八画,元极是一个点,就像人的生命开始,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看到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即汉字第一画“丶”;元极生两仪,人刚出生不能站立的,躺着就是“一”横;婴儿随着时间的增长,10个月左右开始站立,就是一竖“丨”;学会站立以后,开始会走动,在大脑的指挥下,引动双腿,就是撇“丿”和捺“ 乀 ”;由开始学步走直线,逐渐熟练的可以曲线走动,或园或弧,也就是汉字中的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后,可以按一定的轨迹行走弧形运动就是弯,如合体笔画横折横折弯钩“ㄋ”中的弯、竖弯钩“乚”中弯;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相对运动,也即是八画中的钩,如横钩“乛”中钩。
点为指示。一点“ 丶 ”定向指示心知肚明的事物,如太下面的一点指示“小孩”;犬中点指示“狗”;刃中点特指刀的刀锋。两点如正八点“”、倒八点“丷”、还有横八点“ 冫 ”、“ ”都指示分合,如羊、公、冰、飞等;三点“氵”指示水,做液态的归类符号,如:河、湖、江、油等;四点“灬”指示火,做加热的归类符号,如点、煮、蒸等。
横为东西、横向和水平的运动。如旦、本、亘、于、王、丰等,一横、两横、三横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竖为南北、纵向和垂直的运动。如书、干、非、曲、带、州等,竖的数量不同表现的意义有什么差异?
撇和捺表示牵引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撇指示向下、向内的受力运动,阴柔、女人等;捺表示向外、向上的受力运动,阳刚,男人等。如人、牛、扔、扬、家、衫、彪、须、彭等。
折代表园或弧的运动或物象,有开闭合之分,闭合的用“口、囗”,不闭合的单独用折。如口、日、央、瓜、女、子等。
弯指示运动的轨迹,有向内弯和向外弯之分,凸起的方向表示运动的方向。
钩表示相对的事物或相对的运动。有直钩和弯钩之分。如牙、矛、水、小、买、民等,字中直钩指示相对直线运动;如也、狗、猫、礼、心、包、弓、孕、与等字中弯钩指示弧线相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