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孟母三迁,本来就是一个古时候母亲亲自来教育孩子的事情,很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但是经过后面的不停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成语。它的意思就是孟轲的母亲她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从而展开了多次的迁移,而现在的成语意思就是指父母为了自身的孩子,用心很是良苦。另外也表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是挺重要的。
那么到底历史上的孟母三迁是指三次迁移呢?她又是从哪个地方迁到哪一个地方呢?有一次当孟母目睹了孟轲在和隔壁家的孩子打架的时候,她觉得这附近的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她有了搬家的打算。在第一次的时候,孟母她迁移到了一个打铁匠的旁边。有一天孟轲正在打铁匠那个院子里的一个角落里,并且用砖块来当做铁板,并且把木棍当做铁锤,另外还模仿着那个铁匠怎样打铁的动作。而在这个时候孟母刚好看到了这一个场景,心里十分震撼。于是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也不好,会把小孩子的观念带坏的。
因此孟母第二次她迁移到了一个荒郊野岭的地方,突然有一天,孟轲见到了有一群送葬的队伍,她们都穿着孝服,而且都哭得很是伤心。当那群人把棺材搬到了坟地之后,又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除开了坟墓,并且把棺材埋进了坟墓里。面孟轲看了之后觉得十分有趣,于是也开始模仿他们,他用小树枝把地面给挖开,然后把一个木头人放进了里面。后来孟母半天没有看到孩子,于是去外面找孟轲,她看到了这一幕,心里很是沮丧。
第三次的时候,孟母她搬到了一个学堂的附近。在那里有一个胡子已经花白了,而且年龄很大的教书的先生在带领着一群小孩子正在朗诵着课文。而在念书之时这些小孩子都会摇头晃脑的,而且声音也经常拖得很长,如同在唱歌一般。孟轲可能觉得他们的行为也很好玩,于是就很顽皮的跟着学了起来,一边摇着头又一边读着书,这个时候孟母心里十分高兴,她觉得孩子十分喜欢念书,于是激动得把孩子送进了这家学堂。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一开始之时,孟轲还会听先生念书,但是有一天孟轲逃课了,这个时候孟母并没有立即去寻找孟轲,而是让孟轲彻底疯够了才等他回来。这个时候孟母把孩子交到了自己的身边,并且把一块布料用剪刀给剪断了,而且她还告诉孟轲:“如果你经常贪玩,还有去逃学的话,就像那被剪断了的布料,是永远也做不成衣服的,如果你不认真去念书的话,那么怎么也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看到母亲愤怒的一面,孟轲也被吓怕了。到了后面,孟轲也认真的思考了母亲的话语,到了最终也开始想通了,也下定了决心,以后要认真的念书,不让母亲失望。后来因为孟轲本身天赋很好,而且学习能力又强,再加上又跟着孔子的孙子一起学习,拜他为师傅。没过了多久,孟轲就成为了儒家的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孟轲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全靠的是她母亲的认真的教导和培养,替他创造十分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孟轲的母亲,她本来是一个很节俭又见识不凡的人妇女,况且做人也有自己的原则,一直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成才。到了后面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停的在民间被传颂着,更是被皇帝听到了,于是朝廷还追封她为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