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引子:
个体的力量有时是可以改变历史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五代时的康延孝再合适不过,相比后梁、后唐两国的国祚运脉来讲,康延孝这个后梁左右先锋指挥使显得并不起眼,然而恰恰正是其那场离奇的星夜骑奔,才最终决定了后梁王朝败亡的命运,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着后唐方面,快速倾斜。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再次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会不由发现,这个康延孝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让人总是感觉看不清、琢磨不透,这个人实在是有些不寻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清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审视康延孝身上的那些不寻常,或许让我们能够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康延孝的身世:
康延孝,塞北部落人也。初隶太原,因得罪,亡命于汴梁。开平、乾化中,自队长积劳至部校。——《旧五代史》
一、塞北胡人
康延孝是塞北部落的胡人,是哪个部族?书上没有记载,那么当时塞北部族都有哪些呢?
契丹、鞑靼、铁勒、室韦、靺鞨、回鹘、奚族,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部族,那就是沙陀人。
沙陀首领因在唐懿宗时期帮助唐室平叛而受到册封,因此在对待塞北胡族的问题上,沙陀族享受了很多大唐朝廷给予的发展红利,而这些便利也使得塞北胡人与沙陀族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暧昧,以至于后来李克用父子犯事后,被唐朝赶出代北时,收留他们的,恰恰也就是这些胡人。
六月,李涿引大军攻蔚州,献祖战不利,乃率其族奔于达靼部。——《旧五代史》
后来朝廷又重新召回李克用,南下平定黄巢之乱,而此刻大量塞北胡人随之南下,希望建功立业,博取一个好的前途,而康延孝或许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因此,康延孝不管是沙陀人还是其他部族的人,其都应该是一个对沙陀部族有着好感的人,此刻的康延孝作为沙陀军的一员,享受了收复长安的荣光后,跟随李克用部回到了太原城。
二、亡命汴梁
初隶太原,因得罪,亡命于汴梁。——《旧五代史》
康延孝的第一次奔亡很有意思,因为他的这个时间点和奔亡的方式都值得商榷。
一、跑路的原因存疑
刚开始在太原扎稳脚跟的康延孝突然跑路了,而且原因很模糊,“因得罪”,也就是犯事了,犯事之后害怕追责,跑路了。
但在史书上记载,这段时间,晋王李克用对待军队的态度是相当纵容的,军队里面遵纪守法的人也并不多,甚至白日抢劫都没人管,那么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情况,纵使此时的康延孝真的犯了事情,以其军人的身份,跑路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必选项。
由是稍优宠士伍,因多不法,或陵侮官吏,豪夺士民,白昼剽攘,酒博喧竞。武皇缓于禁制是。——《旧五代史》
二、跑路的时间存疑
康延孝逃跑路线的终点选择的是汴梁,这就注定了他必然是在唐中和三年(883年)之后去的,因为那一年,上源驿事件爆发了,朱温趁着李克用率领大军前来宣武军镇助其抗击黄巢军之机,摆了他一刀,李克用部受邀在上源驿休息,他们根本没想到朱温会玩这一手,于是损失惨重。
会大雨雷电,克用因得于电光中逾垣遁去,惟杀其部下数百人而已。——《旧五代史》
后来虽经朝廷调解,双方还是结下了死仇的梁子,但也自此拉开了梁晋相争的序幕,康延孝逃奔汴梁朱温阵营,肯定是梁晋交恶之后的事情,否则朱温也不敢轻易收留晋军的叛将,但这个节骨眼,在朱温阴了李克用一把之后,不久有晋人跑来投奔他,让人不得不觉得,这事情有点巧合呀。
三、跑路的方式存疑
梁晋争霸时期,双方确实都有将领倒戈逃脱的记录,但像康延孝这样跑的这么光棍、利索的,不多见。
梁主遣捉生都将张温率步骑五百为援,至内黄,温率众来奔。
燕将李晖等二十余人举族来奔。
时居庸关使胡令珪等与诸戍将相继挈族来奔。——《旧五代史》
跑到对面,没有投名状,没有带兵马、家眷,康延孝就这么单身“亡命汴梁”,当然他可能有理由,年轻人,没成家,犯错了,所以跑过来了,但这这种逃亡方式的成本,确实有点儿不高呀。
这个并不起眼的年轻人,也许像其他逃亡的兵卒一样,普通而没有什么特别,一脸淳朴,因此汴梁方面最终收留了他,毕竟打仗嘛,到处都需要人,而康延孝以其普通的资历,被安排到了最基层的行伍之中打仗,从开平、到乾化年间,他从队长干到了部校,仅此而已,不显山不露水,但是进步得很稳步。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怀疑是基于历史常识的一些臆测,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可就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了,其实编纂史书的那些人也都是人精,多少还会在书中为我们留下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比如康延孝的两次反常,一次你说是巧合,那么两次呢?
巧合?历史上,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呀!
康延孝的反常
一、康延孝第一次反常出现在郓州被围之时。
会梁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密请降于嗣源,延孝者,太原胡人,有罪,亡奔梁,时隶段凝麾下。-《资治通鉴》
乍一看这也没什么,康延孝想投降嘛,找一个人作为引荐,也无可厚非,但他找的这个人,以及这个人如今所处的境地,实在是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的合适人选,他找的是被困在郓州城内的守将,李嗣源。
时李嗣源守郓州,河北声问不通,人心渐离,不保朝夕。——《资治通鉴》
李嗣源率领后唐军队冒险攻陷了后梁的郓州城,对后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也捅下了一个大马蜂窝,七寸被人打了,后梁能不上火?
后梁的军队大规模地、一股脑地蜂拥而来,将郓州围了个水泄不通,而后唐军队为了打开被围的局面,在李存勖的亲自带领下,也与后梁军队进行了血腥攻防战,双方在郓州渡口杨刘一带进行了来回的攻防拉锯。
此时,在战况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后梁军队并没有落于下风,康延孝却悄悄与被后梁大军团团围住的郓州城内守将,想谈一谈关于自己投降一事,这个想法太离谱了吧?
历史上,还真没几个正在围城攻击的将领,却暗地悄悄找人,去向被围的城内守将来商量投降的。
那么他真是想投降吗?让我们看看史书上接着是怎么讲的?
嗣源遣押牙临漳范延光送延孝蜡书诣帝,延光因言于帝曰:“杨刘控扼已固,梁人必不能取,请筑垒马家口以通郓州之路。
史书记载的很明确,他根本不是来投降的,而是来送信的(蜡丸),蜡丸一般是古代谍战所常用的工具,将书信藏于蜡丸之间,水不会弄湿,而且体积小,可以藏于发髻之间,非常隐蔽。
这个蜡丸被转交给了李存勖,并告诉了他,如今的现状,后唐不用在杨刘一带耗费力气了,因为后梁肯定攻不下杨刘了,当务之急,应该在马家口垒筑一个要塞,这样就能解决郓州被围困的情况了。
康延孝是后梁军将,自然对后梁情况了如指掌,在后唐与后梁陷入杨刘争夺战的胶合之际,郓州被重重围困之时,康延孝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崇韬筑新城凡六日,王彦章闻之,将兵数万人驰至,戊子,急攻新城,连巨舰十余艘于中流以绝援路。时板筑仅毕,城犹卑下,沙土疏恶,未有楼橹及守备;崇韬慰劳士卒,以身先之,四面拒战,遣间使告急于帝。帝自杨刘引大军救之,陈于新城西岸,城中望之增气,大呼叱梁军,梁人断绁敛舰;帝舣舟将渡,彦章解围,退保邹家口。郓州奏报始通。——《资治通鉴》
康延孝的计策是非常老辣的,而且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双方薄弱之地,后梁发现后唐的意图之后,也是拼死来争夺马家口,但最终因为后唐提前出手,功败垂成,结果符合康延孝的意图,郓州的通道,自此打通了,与其说康延孝是为了投降,还不如说,他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帮助后唐,解了郓州被困这个大难题。
此刻康延孝,没有继续向下行动了,他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继续呆在梁军军营之中,直到他得知了后梁的那个军事行动。
二、康延孝的第二次反常,叛逃后唐
戊戌,康延孝帅百馀骑来奔,帝解所御锦袍玉带赐之,以为南面招讨都指挥使,领博州剌史。——《资治通鉴》
康延孝的奔逃,与其说是不看好后梁的一系列腐败、朝臣擅权,还不如说是他实在是忍不了,因为当时的情况太急迫了,自己再不把消息传达出去,后唐恐怕就要危险了。
当时的情况正如康延孝所言,对后唐很不利,因为后梁终于决定决战了,其准备跟后唐拼死赌一把生死,一战搞死后唐,为此后梁押上了全部军力,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在这个情况之下,康延孝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他不可能向被攻击方的地方逃亡而去,这有点像从猎人队伍里逃出,向着猎物群里狂奔的意味,太反常了,为什么?
或许因为他要和后唐在一起。
自河津失利,段凝、彦章又献谋,欲数道举军,合董璋以陕虢、泽潞之众,趋石会关以寇太原。霍彦威统关西、汝、洛之众自相卫以寇镇定,段凝、杜晏球领大军以当陛下,令王彦章、张汉杰统禁军以攻郓州,决取十月内大举。又自滑州南决破河堤,使水东注曹、濮之间,至于汶阳,弥漫不绝,以陷北军。臣在军侧闻此议。臣惟汴人兵力,聚则不少,分则无余。陛下但待分兵,领铁骑五千,自郓州兼程直抵于汴,不旬日,天下事定矣。——《旧五代史》
从后梁的策略来看,一旦实施,当时的后唐基本就要瓦解了,因为后唐的粮草是个大问题,而且后方被契丹袭扰,加之潞州又叛变了,自身内部环境薄弱至极,根本无法抵抗后梁的大举进攻。
唯一个死中求生的机会,那就是趁着梁军掘开黄河,后唐大军南下,斩首后梁国都,汴梁城,但这一切后唐都不知道,怎么办?
基于康延孝的种种反常,接下来的我们的想法可能会更加贴近历史的真相。
如果康延孝有问题,这种危机关头,其只能暴露自己,康延孝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办法能挽救后唐,而且机不可失,必须赶紧行动,因此其才星夜奔跑后唐,这个机会值得自己冒险。
另一方面,后唐李存勖怎么对待康延孝的呢,他没有对康延孝有任何怀疑,不仅赏赐锦袍玉带,并且让其担任南面招讨都指挥使,从先锋指挥使到整个南面招讨使,专门治权一面,到了后唐立即提拔对方,将其从普通将军提拔到军区负责人,这个提拔,如果是普通的投降,恐怕也不至于吧?除非李存勖也知道,康延孝本来就是自己人。
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毛泽东
正是康延孝的计谋,才最终使得后唐下定决心,大军南下,冒险突袭,七天灭掉后梁。此战如同两个决斗的剑客,在对方占足优势的情况之下,后唐利用惊险至极的角度,刺穿了后梁的心脏,一剑灭梁。
但这一切都是在康延孝逃到后唐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此人,历史也许会改头换面,以另外一个姿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康延孝到底是不是后唐的潜伏者,是不是在后梁玩无间道,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结语:康延孝的叛逃,导致了后梁最终灭亡,然而其人本身就有许多的谜团,前期的入梁铺垫,后期的数次不合理的反常行为,每每在后唐危险的时刻,突然出手,拯救后唐于危难之际,过多的不合理,过于反常,实在让人不能不怀疑,这个康延孝很有可能,就是后唐安插在后梁的一个潜伏人员,在最后时刻,其不惜暴露,最终将情报送到了后唐手中,最终使得后唐成功灭梁,也完成了自己的最终使命。
历史上有太多的暗战,我们在史书上也许读不到,但一定有那么一群人,在黑夜中隐匿前行,在历史的书卷中,能够追溯到他们若隐若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