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才能真正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怪圈。

②万达网科仅成立一年多,便被质疑生存艰难以及正进行大规模裁员;工程部总经理朱战备或许将再次临危授命,接下这颗“烫手山芋”。

③经过国家三令五申,“拒绝酒驾”已成为三岁稚童都知道的事情;虽然这已是一个陈词滥调的话题,但依然有司机明知故犯,酒后驾驶。

④含饴弄孙的康熙带着弘历将悬在堂中的《九九寒梅图》的梅花瓣描红;他告诉弘历,每天描笔,梅花都描红的时候,春天就到了。

⑤孙杨和丁宁凭借超强的实力获得了来自社会和评委的双重肯定,成为2017年度“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中实至名归的最佳男女运动员。

⑥最近,一些部门报送上来的文件很不规范,我劝这些部门做文字工作的人员,多看看《公文写作教程》,多写此官样文章。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评价一场展览的成功,很重要一条标准就是到底与参观者互动如何;这两次展览的知晓度不高,而且经典原作不足,效果不是很理想。

B. 在“雪龙”号进入北极圈后,科考队将在楚科奇海进行综合调查,回收一套沉积物捕获器,并完成4~6个冰站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任务。

C. 作为曾经的大唐古都,西安也就是历史上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可说堪称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之地。

D. 最近十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连笑这样的实力强劲的年轻棋手,帮助中国围棋在国际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老大地位。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想想我们的先人,多么富于想象力。一年里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从这又圆又亮的中秋月,联想到人间的团圆及与其相关的平安、健康、和谐,于是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做出一种好吃又好看的花糕,中间再放进一点甜甜的馅,表示生活的甜蜜。

A. 人们不仅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B. 人们不仅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还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C. 人们不仅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

D. 不仅人们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 ”等填报服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4.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B. 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D.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5. 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 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6.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 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C. 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迫在眉睫

D. 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上达成一致。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己,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前,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当然。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种亚文化之间也在相处、互动中,相得益彰。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7. 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一项是(3分 )

A. “和而不同”为最重要的主张

B. 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为哲学基础

C. 主流文化对待各种亚文化的态度

D. 以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为理所当然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 个人虽是一个整体,但也只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当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尽管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B. 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所以个人、家庭、国家、人类其实都是这个大整体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

C. 儒、释、道三家经过冲撞、融合后,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识。

D. 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创造并与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大量吸收了外来的不同宗教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不断发展、创造,进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生生不息。

B. 中国人现在用不着反省、论证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就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了。

C. 在中华民族自觉践履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几千年后,世界上许多人才开始把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当作新思想、新思维、新趋势。

D.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不同地区、民族、部族的文化相互学习吸收,相得益彰,共同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10.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B. 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唯一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C.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D. 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

B.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

C. 文章第四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

D. 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就很难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

B. “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C. 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

D. 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延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B.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C.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D.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中书舍人,在各个朝代的官职都不尽相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

B. 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 京师,在古代一般有“国家的都城”“天子的军队”“朝廷”这三个义项,本文中指“国家的都城”。

D.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B. 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 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他对裴伷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他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

D. 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谥号。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2)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 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 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 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一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18. 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诗人借两种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应用。

20.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xx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倍儿棒,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贵大学的垂爱。

特此推荐!

xx中学

2019年9月13日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拥抱的缠绵。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2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D.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22.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3.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

根据上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花拳绣腿: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T作。使用正确。②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此外宜用“临危受命”。③陈词滥调:指陈腐、空泛的论调。多含贬义。这里感情色彩不对,另外“陈词滥调”不能作“话题”的修饰语。此处宜用中性的“老生常谈”。④含饴弄孙:指含着糖逗小孙子玩;形容老人白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⑤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⑥官样文章:原指向皇上进呈的堂皇而典雅的应制文章。后比喻徒具形式,充满套话或虚应故事的文章或讲话。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2.【答案】B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在“成功”后加上“与否”;C项,成分赘余,“可说”与“堪称”重复;D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应在“帮助”前加上“他们”。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根据内在联系确定句子的顺序。还要充分利用排除法来解题。本题首先可排除D.因为D项中“不仅”的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不仅”应放在“人们”后面。其次,排除C.“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是“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的前提。最后排除B.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先享受,再将它化为习俗。所以选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A 5. B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先凭语感,然后抓取主干分析语法,并且注意逻辑有无不合理之处。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B项,成分赘余,去掉“来自于”中的“于”,另外从语境语意的角度,去掉“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中的“的”,因为“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部”作“宣传”的宾语;C项,句式杂糅,去掉“据”或“发现”,去掉“被……所”中的“所”;D项,句式杂糅,去掉“据”或“发现”,末句依陈述角度的一致性,选择被动句表述为佳。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A项,注意前后语言形式上延展呼应,“不是……而是”的句式搭配;C项,“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语意游离中心;D项,与后文语意不照应统一,注意后面语境“出手”“野蛮生长”之意,意味着不是“不得力不到位”。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中性词。前者若用于此处是望文生义。应选“应运而生”。第二处,五花八门:联合式中性成语,作谓语、定语,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与语境中的情感色彩及对象不妥。应选“五花八门”。第三处,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前者强调“做事不知变通”,后者强调查“不求进步”,此处是强调不知道变通,应选“刻舟求剑”。第四处,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后面的“事情”有重复,用法错误。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应选“迫在眉睫。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7. C 8. D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题目是“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一项是”,答题时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的特质”这一概念,然后从所给选项中选出“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一项”,C项,“主流文化对待各种亚文化的态度” 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属于范围和对象。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创造并与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说法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故选D。

【9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大量吸收了外来的不同宗教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不断发展、创造,进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生生不息”说法因果失当,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是“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B项,“中国人现在用不着反省、论证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就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了”说法不合逻辑,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己,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前,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C项,“世界上许多人才开始把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当作新思想、新思维、新趋势”缩小范围。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三段,原文是“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当然”。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10. D 11. C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说法错误,《国故学讨论集》并不是章太炎的著作;B项,“唯一渠道”说法错误,原文说“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可见,除了这一渠道之外,还有其他渠道;C项,因果倒置,原文中“绕不开国学”是原因和前提。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说法错误,第④段主要在讲道理,运用的是理论论证。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达“更应该注意”某一问题的意思。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13. C 14. C 15. A

16. (1)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这事,唐玄宗下令要处死诬告者(想要将告发者治罪)。

(2)参考答案:近些年有些士大夫致力扩充田地住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才能的子孙花天酒地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循宪(人名)”“事”“嘉贞(人名)”“奏”“意”“武后”“官”,虚词“以”“然”“所”“以为”“为”“因”,“咨以事”意思是“拿事情询问(嘉贞)”,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奏”是名词,“奏章”之意,“草”是动词,“起草”之意,“试命草奏”意思是“尝试让(命令)他起草奏章”,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句子可以断开为: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故答案为C。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本文中指‘国家的都城’”说法错误,“京师”在文中指“朝廷”。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理解词语错误,文中指“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把握对象错误,文中是“武后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明年”,第二年;“或”,有人;“其”,代词,代指张嘉贞;“按”,审查;“坐”,定罪,治罪。(2)中的“近世”:近些年;“务”,致力;“广”,使……广,扩充;“务广”,致力扩充;“不肖”,指没有才能;“是”,这样;“我无是也”,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嘉贞,本来是范阳旧姓。考中五经科,补任平乡尉,因事获罪丢掉官职。长安年间,御史张巡宪巡察河东,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询问官吏说:“你了解有德才兼备的门客吗?”官吏把张嘉贞推荐给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武则天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职担任兵部员外郎。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有待核查的文书。张嘉贞晋升为中书舍人。他还历任梁州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他治政严肃,是非分明,官吏都敬畏他。情况上奏到朝廷,唐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问犒劳。

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唐玄宗)于是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国家的重要军队都在边境,现在告发的人一有不对的地方就将他治罪,臣下恐怕会阻塞言路,而且会成为以后的隐患。”于是(诬告者)得以免除死刑。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于是许诺(将来授任他)做宰相。等到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果断地(把他)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迁做了中书令。在中书令的官位上满三年,擅长奏对,对于裁断处理一类的事情非常机敏。但他脾气急躁,论者遗憾他气量不够宽大。秘书监姜晈获罪,张嘉贞迎合皇帝身边权幸之人的心意,请求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晈不久死掉。恰逢广州都督裴伷先也因罪下狱,皇帝询问张嘉贞依法如何处置,张嘉贞又援引姜晈的案子,(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不应这样,刑罚不施加在大夫身上,因为那是国君的近臣。士人可以杀死但不能侮辱。”皇帝认为张说的意见正确。张嘉贞退下朝堂,很不高兴地说:“你话说得太直切了。”不久被授予工部尚书的官职,担任定州刺史,被封为河东侯。等到(他)出发的时候,皇帝写了一首诗,下诏朝廷百官在上东门(为他送行)。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张嘉贞性格简单粗疏,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有人规劝他,他回答说:“我曾担任相国,不到死亡,哪里会有饥寒这种忧虑?如果因皇帝斥责去职,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田产,也不能拥有了。近些年有些士大夫着意扩充田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出息的子孙放纵不检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17. B 18. 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说法错误,应为归途遥远,不知何日能到,只能在梦中回去。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鉴赏诗歌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在理解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抓住诗句中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尾联“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该联表达的情感,可根据该联中重点词语“逢世难”“衰鬓”“客秦关”和注释中的“屡试不第”“终身不得重用”等词语作答。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句默写。

19. (1). 益慕圣贤之道 (2).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 俶尔远逝 (4). 往来翕忽 (5). 山肴野蔌 (6). 杂然而前陈者 (7). 千里马常有 (8). 而伯乐不常有 (9). 浮光跃金 (10). 静影沉璧 (11). 征蓬出汉塞 (12). 归雁入胡天 (13). 箫鼓追随春社近 (14). 衣冠简朴古风存 (15). 中通外直 (16). 不蔓不枝 (17). 君问归期未有期 (18). 巴山夜雨涨秋池 (19). 伤心秦汉经行处 (20).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慕、硕、俶、翕、肴、蔌、常、璧、蓬、雁、箫、简朴、蔓、涨、阙。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0.【答案】你校改为贵校,倍儿棒改为优秀,荣任改为担任,大作改为作品,垂爱改为垂青。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本题,“你校”语气生硬,应改为“贵校”(对别的学校的尊称)。“倍儿棒”是口语,推荐信要用书面语,改为“优秀”。“荣任”,一般指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不符合语境,改为“担任”。“大作”是敬辞,用于此处表达不得体,改为“作品”。“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时,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时,应改为“垂青”。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 D

22.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23. 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电话”是文章的线索。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说法错误,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项,“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说法错误,该句话表达的非常直接,一点都不委婉,但是这句是直接表达“我”喜欢的是这种谈话的愉悦感受,而不是这个人,因为这只是“我”与女主人公的第一次通话。C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线索及其作用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小说以什么为线索,这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线索能力。把握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可根据文章的标题,各段反复出的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比如本文

文中的“我”和女主人公因打错电话而相识,通过打电话交流而相知,进而相爱,最后因电话打不通,而在电话里查知女主人公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所以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电话”是文章的线索。第二问: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也就是问小说以电话为线索,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者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线索安排作用能力。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主要有:①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析,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②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③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④丰富拓展文章内容,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等等。本问也可以从这些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比如,从人物角度:两人因电话而相识,通过电话交流的内容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可触可感。从情节角度:电话将两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非常具有戏剧性,结合战争背景,男女主人公未来的命运如何发展,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24.【答案】

倒掉鞋里的沙子

人在攀登的过程中,使自己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我们只有懂得倒掉鞋里的沙子,才能领略到那无限的风光……――题记

倒掉鞋里的沙子,领略无限的风光。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独弦琴上的小提琴家”。由于政治原因,他坐了20年牢。可是,他把这一遭遇看成是鞋里的一粒沙,毅然倒掉了阻碍他追求攀登的这粒沙子,十几年如一日,用仅剩下一根弦的小提琴勤学苦练。终于,他的小提琴弹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对当时浪漫派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果曾经说过:“当生活给予我一个酸柠檬,我会设法将它榨成甜柠檬汁。”这是一种勇于倒掉鞋子里沙子的智慧,正如尼可洛能及时地倒掉鞋里影响他攀登山峰的沙子,使他领略到了音乐的无限风光。

倒掉鞋里的沙子,谱写人生的辉煌。

李安出身于贫民家庭。他带着他的电影梦踏上纽约的航班。要知道,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在美国电影业创造一番辉煌是相当困难的。可是,李安并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吓倒,即使在人生最潦倒时候,他始终正确看待生活丢在他鞋里的沙子,执著追求着人生的目标。终于,他成了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的华人。

正如李安所说:“生活的困难挫折不可怕,它不过是鞋里的一粒沙,倒掉它,我们可以轻松前行,谱写人生的辉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倒掉鞋里的沙子,彰显人格的魅力。

奥巴马,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阳光的表情、自信的笑容总折射着一股迷人的魅力。而他当选之前也遇到上了种种挫折:一是父母“抛弃”带来的挫折,父亲、母亲都多次结婚和离婚;一是剥不掉的黑皮肤。这种如影随形的自卑很有可能导致一个人沉沦,可是奥巴马只把它当作鞋里的一粒沙,果断地倒掉,并迸发出惊人的斗志,产生强烈的成就欲望。从社区工作者、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在白宫的历史上绽放着永恒的人格魅力。

某位先哲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要随时倒掉鞋里的沙子。是的,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所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倒掉鞋里阻碍我们前行的沙子。

倒掉鞋里的沙子,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倒掉鞋里的沙子,让我们更好地前行,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属于比喻材料。材料一共有三句话,最主要的命意在后面两句。后两句,从关键词来看,“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或前进路途中存在的困难”;“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比喻“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悟出比喻义,就找到了理解材料的突破口。“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从关联词的角度看,此句中的“不是……而是……”重在强调后者;从句意看“鞋里的一粒沙”是“使人疲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此句用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一定要倒掉鞋里的沙砾。这样,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就可以挖掘出主旨: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的过程中,要随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克服遇到的困难、排除失败的危机、走出挫折的阴影、战胜不良的心情……如此,考生就有了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写作空间。

审题误区:①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要一步一步的实践。②生活中不要畏惧困难。

【点睛】本题是一则比喻型材科作文,所谓比喻型是指文章的题目,话题、命题所给的材料不是写文章的直接切入点,而是以比喻的形式出现的,考生必须通过喻体,追本溯源,寻找喻体可能涉及到的本体。比喻性材料文中的比喻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句。一般的比喻句是一个本体一个喻体,一一对应的,如,爸爸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或一个本体从多个角度设喻(博喻),如,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或馥郁,因为诚信,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为诚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黯淡,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而比喻性的材料文的喻体是固定的,也就是命题者给定的,他让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喻体去推断可能涉及到的本体,然后依据本喻体的相似性,从本体出发然后立意、谋篇布局。比如本题“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或前进路途中存在的困难”;“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比喻“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写作时从“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的过程中,要随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克服遇到的困难、排除失败的危机、走出挫折的阴影、战胜不良的心情……”角度立意,谋篇布局。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