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中华五千年,名臣良臣灿若星河。但如包公等都只是“民间演义”,与史实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这些“虚构故事”寄托着百姓对良臣的期盼。两千年前有一位良臣,没有留下任何“民间演义”,却在浩瀚星空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他就是西汉初年的名臣张释之。
低开高走
张释之,字季,河南堵阳人氏(今河南省方城县)。张释之仕途的第一站担任骑郎(职责是守卫皇宫、宫门值班与接待官员),而且这个官职并非因为张释之德才兼备才让他任职的,而是张家颇有财资(西汉初年规定,家资殷实的子弟也可凭借财产规模做官)。骑郎并非肥差,加之张释之不屑像周围同事那样利用接待官员的机会赚取“灰色收入”,正直的他鄙夷这种“生财之道”,所以不仅没有“赚钱”,反而常常要靠大哥张仲贴补家用,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由于毫无“背景”,尽管张释之勤勤恳恳、能力出众,可是竟然整整10年没有升迁,仍然是骑郎,“无所知名”(《史记·张释之列传》)。美玉深陷泥淖,空有济世才华却不得施展,张释之心灰意冷,他经常向张仲诉苦:“做官这么长时间还要靠您资助救济,使兄长空耗家财,又不能建功立业,让人不快!”萌生退意的他准备辞官,告别这段让他烦闷至极的官场生涯。
张释之正准备“欲自免归”《史记·张释之列传》)之时,他却否极泰来。汉文帝的重臣袁盎听闻张释之为官清廉,能力出众,于是亲自对张释之进行了“调查摸底”。袁盎被张释之的才德与能力深深折服。当然,也知道了张释之要辞官的消息。不想让朝廷失去栋梁之才的袁盎便向汉文帝力荐张释之。汉文帝也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贤能之士”可以让朝廷重臣如此器重?自己十分信任袁盎,他的极力推荐自然不会错,但也不能过于盲从,于是下诏任命张释之暂时担任谒者(负责参议朝政与起草传达诏命),以便进一步“考核”。
几天后,汉文帝单独召见张释之,准备对这位“新晋员工”进行“面试考察”以此验证他的才学,汉文帝令张释之对天下之事畅所欲言。于是张释之开始纵论古今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详述利国利民的大政方针。汉文帝听到张释之的见解后非常满意,但是他并没有将喜悦之情显露出来。为了增加难度,汉文帝在张释之阐述完毕后说道:“不要高谈阔论说那些老生常谈的套话,多说说符合国家实际状况的事情,多讲讲利国利民之道,以便尽快实施,取得实效。”张释之便以秦亡汉兴为例,述说国家政策应以民生为重,富民方能安国,要依法治国但切勿严刑峻法使百姓胆寒。张释之的娓娓道来,一语中的令汉文帝频频点头称是,再也无法掩饰喜悦与喜爱之情,只觉与张释之相见恨晚,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汉文帝立刻下诏,擢升张释之担任谒者仆射(谒者的总负责人),不久又提拔他为公车令(参议国事并负责保卫皇宫司马门)。命运之神终于向张释之展露了迷人的笑容,抑郁十载的“张骑郎”鲤鱼跃龙门得到皇帝的赏识。张释之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即将在舞台中央尽情施展才华!
法令如山
张释之担任公车令几天之后就收到一份“大礼”,这份“礼物”不仅考验着张释之是否坚守秉公执法的原则,甚至可能令他的仕途乃至命运都急转直下。事情的起因源自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与亲弟弟梁王刘武。一天,兄弟俩同坐一辆车入宫看望汉文帝及祖母薄太后,车辆行至司马门时太子和梁王却没有下车(西汉法规:司马门直通宫殿,所以上至皇亲下至官员驾车来到司马门前一律下车步行,违者严惩)。守门小吏和皇家卫兵怎敢阻挡太子和梁王。车辆大摇大摆地穿过司马门。下属将此事立刻报告给张释之,身为公车令,负责司马门安全警戒,又怎么能容忍太子和梁王公开践踏律法!正气凛然的张释之丝毫不顾忌惹恼未来皇帝会影响日后的仕途,甚至身家性命也可能受到威胁,便义无反顾地带领几个正直的部下追了上去,将太子与梁王的车拦截下来,禁止他们进宫。张释之稳住两人之后立刻上殿面见汉文帝,弹劾太子与梁王行至司马门却不下车已经犯下了“不敬之罪”。正和汉文帝在一起的薄太后闻听宝贝孙子光天化日之下践踏法律、蔑视纲纪十分尴尬。孝顺的汉文帝担心母亲难过生气,继而影响身体健康便立刻摘掉皇冠,跪地谢罪,并向母亲解释说:“您千万不要生气,是我管教不严,教子无方!”薄太后看着眼前长跪不起、诚惶诚恐的儿子;殿下站着浩然正气、寸步不让的张释之。一时五味杂陈,不想把事情闹得过大的薄太后立刻亲书一道“赦免令”交给使臣,命令他前去司马门免去太子和梁王的罪过,兄弟二人才得以恢复自由,入宫拜谒。张释之圆满完成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维护法纪的千钧重任。
公车令敢于纠劾储君与皇子的过错,真正践行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一代明君汉文帝庆幸自己能拥有这样一位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诤臣,“司马门事件”不久之后汉文帝就提拔张释之担任廷尉(九卿之一,掌管刑狱,审判大案要案的最高司法官员)。汉文帝的任命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张释之一身正气以辅佐君主;秉公办事以捍卫律法。张释之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朝堂上,他指点江山完善法律法规;工作中,他一丝不苟维护纲纪权威。汉文帝也在与张释之的互动中受益匪浅。“释之所言,文帝称善”,“文帝由是重释之”(《史记》张释之列传)。张释之不仅成为汉文帝治理国家的左膀右臂,更成为他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法比天大
张释之升任廷尉之职后更加兢兢业业、秉公执法。汉文帝对这位良臣也更加倚重,不仅继续让他参与重大国策的制定和贯彻,还利用各种机会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君臣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政通人和”之风从未央宫吹向长安城继而逐渐影响全国。然而再和谐的关系也会偶有龃龉,信奉公正执法的张释之就曾和“任性的老板”发生过激烈交锋。
一天,汉文帝外出视察,“专车”走在中渭桥上之时,一个路人突然从桥下走出来,迎面撞上了汉文帝的“专车”。车夫和御马何曾有过这种经历,全都被吓得不轻,致使“专车”不停摇晃,车内的汉文帝也被吓出一身冷汗。平民百姓竟然胆敢惊吓皇帝!汉文帝盛怒之下命令直属卫队将想要逃跑的“肇事者”当场擒获,交予廷尉严惩。
张释之认为此案必有内情。因为他深信普通百姓不会冒抄家灭族的危险去以身试法犯下“惊驾大罪”,于是他没有盲目治罪,反而让“钦犯”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以便分析断案。“钦犯”说道:“我是长安郊区人,今天要去长安办理要事,刚走到中渭桥就听说皇上将要路过,此处禁止百姓通行。于是我就躲在桥下,过了很久我以为皇上已经离开这里,就从桥下出来,没想到恰巧碰到皇帝的御驾,我十分害怕,深恐皇帝责罚,又着急去办事,就想立刻离开。”张释之经过仔细调查,发现此人供述句句属实,于是以“无意冲撞御驾罪”判处缴纳罚金。
张释之将案件审判结果呈报汉文帝,汉文帝勃然大怒,咆哮道:“此人冲撞朕的座驾,致使车夫和御马受到惊吓,朕亦惶恐不已,幸亏车夫机智沉稳,御马驯练有素才没出事,假如稍有差池,朕岂不是会受重伤,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而你身为廷尉竟让此等罪大恶极之人缴纳罚金就将案件终结,你太让朕失望了!”
张释之面对皇帝的指责正气凛然地说道:“法律,是天子与天下百姓共同所有,天子与万民自然也要共同遵守。臣依法宣判,此人只应缴纳罚金。如果因为陛下个人原因就要从严从重惩处,法律岂不要失信于民?法律威信不在,如何指望百姓遵纪守法?陛下既然将案件交给臣处置,臣身为陛下的最高执法者就应该公正执法,确保法律公平正义,为天下执法者树立标准。倘若臣偏私不公,那么天下的执法者执法之时就会凭借个人感情不知轻重地随意判决,百姓就会不知所措继而无法生活,这样岂不是要天下大乱?愿陛下警醒。”汉文帝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张释之义正严辞的话语使他渐渐醒悟。高高在上的皇帝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龙头”。自知理亏的汉文帝诚恳地对张释之说道:“你的判决结果是对的,这样做非常正确!”
张释之用铿锵的话语,耿介的个性维护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底线。帝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皇帝权威向法律权威低头的情况。法律的神圣尊严得以闪耀光辉,张释之可谓居功至伟。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盗窃案不仅轰动全国,更将汉文帝与张释之推向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法律权威也再次面临皇帝权威的践踏。事情的起因是盗贼潜入供奉汉高祖刘邦灵位的宗庙将作为供品用的玉环偷走。由于事涉“先帝”,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各级官员面对“天字第一号盜窃案”全力以赴,不久就将案件破获,人赃俱获。汉文帝怒气冲天,立即诏令张释之从速从重治罪,“张释之依据盗窃宗庙器物罪”的律法,判处罪犯死刑,尸首弃市(即曝尸于外,禁止家属收尸敛葬,起警示威慑目的)。张释之将审理结果向汉文帝汇报,汉文帝怒不可遏,声嘶力竭地喊道:“罪犯如此大逆不道!竟敢进入宗庙偷盗先皇的供品!简直是罪恶滔天!朕之所以交给你审判是希望你可以将罪犯及其三族(父母和妻子三家所有亲属)尽皆处死,以儆效尤,而你却依法只将盗贼处死!如此结案,不仅无法体现朕敬奉先帝之意,甚至要朕背负不孝之名,你还有何脸面将这样的审判结果向朕汇报?”张释之看到汉文帝脸色铁青,听到汉文帝声音嘶哑,便知道皇上真的是怒火中烧,自己这次“摊上大事了”。但是耿直的张廷尉宁折不弯。自己可以因此事丢官罢职,甚至下狱坐牢,但是法律的神圣性不能受到丝毫污损。张释之摘去头上帽冠,一边磕头一边说道:“依法判决,处死弃市对偷盗宗庙器物之人而言已经是最重的惩罚,即使罪名相同然而也要视犯罪的危害程度来区分轻重。如今罪犯因为偷盗宗庙器物便要被诛灭三族。法律岂不变成摆设,日后陛下将如何依法治国!天下官员谁还会依法办事。”汉文帝看着额头流血的廷尉,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挥手令张释之退下。但张释之有理有力的话语却再次在汉文帝耳边回响,就如同汩汩清泉将心头的暴戾之火逐渐熄灭。几天后,汉文帝向母亲薄太后汇报此事,他公开表示尊重张释之的判决,认为这样结案合理合法。
张释之一次次公开忤逆皇帝意愿,反而使皇帝每次都默认了错误。文官武将不仅愈加尊敬张释之,更是将他奉为学习楷模,纷纷以效仿张释之为荣,受张释之影响,全国官场良性循环不断。普通百姓亦受益良多,冤假错案与不公执法的数量明显下降。人们感念张释之的恩德,传颂着张释之的事迹。“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史记》张释之列传)。得到皇帝、群臣、黎民发自内心赞颂的张释之终成天下名臣。
良臣遗风
张释之不仅是一位刚直不阿的良臣,更是一位胸怀广阔的长者。当时有一位叫王生的,以精通“黄老学说”闻名。汉文帝便经常请王生为文武百官讲解“黄老学说”。
一天,又是一次“集体学习”。王生来到未央宫后没有马上授课,却指名道姓将张释之叫到面前傲慢地说道:“我袜子上的绑带松了,你把我的袜子重新绑好。”(秦汉法规,任何人来到宫殿都要脱鞋)。但是王生的袜子绑带并没有松,张释之面对他的无理要求毫无愠色,跪在王生面前毕恭毕敬将绑腿重新绑好。百官都认为王生故意倚老卖老欺辱张释之。第二天,一位很尊敬王生的官员对他说道:“张释之公正廉明,是朝廷良臣和国家柱石,您为什么让他为您绑袜子,当众侮辱张廷尉?”谁知王生的回答让那位官员吃惊不已。他说:“我当然知道张廷尉是位贤德君子。但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又没有官职,实在没有可以帮助到张廷尉之处,所以我就故意侮辱他,让他当众为我绑好袜子绑腿,这样所有人都会认为张释之尊老敬贤、心胸宽广,自然会更加尊重张释之,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出王生所料,此事之后朝臣们更加尊敬、佩服张释之。
不久,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登基,即为汉景帝。“司马门事件”后,汉景帝十分痛恨张释之,但为了显示新皇帝胸怀广阔,仍旧重用张释之,而心底坦荡的张释之见汉景帝“不计前嫌”,更加尽心竭力,全心全意协助汉景帝治理国家,可谓鞠躬尽瘁。然而仅仅一年后汉景帝就撕下了伪善的面具,一纸诏书免去张释之廷尉之职,勒令他即刻前往淮南国担任淮南王的相国。张释之也知道了这是汉景帝的报复。他怀着十分悲伤的心情南下任职。由于淮南国事物纷繁复杂,加之担心会遭到进一步打击报复。皓发雪须、惶惶不安的张释之一病不起,不久即溘然长逝。一代良臣星陨淮南。
张释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张挚也曾因才德俱佳入朝为官,但是不久也被汉景帝免职。原因是张挚颇有乃父遗风,忠正耿直。可是汉景帝时代政治环境发生根本逆转,汉景帝不再鼓励劝谏,众官员不再以法为重。张挚的美好品格反而被视为“异类”。《史记》称其“不能取容当世”。他被免职后心灰意冷而且又与“主流观念”格格不入,所以终其一生再也没有踏足官场。
张释之毕生努力实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比天大”的真理。他宛如一支闪耀千古的光明火种,将永远光芒四射,照亮后人前进之路;温暖后人方寸之心。他不仅被史籍赞颂,为后世景仰,也必将万古流芳于中华民族。
《文史新说:<岳阳楼记>背后“公款贪墨”事件调查》
《文史新说:古法DIY 指尖上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