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李亨登基,主持平叛
天宝十五年(756年)7月9日,李亨一行人终于到达灵武。12日,已做了18年太子的李亨宣布登基,做了皇帝,改年号为至德,当年即为至德元年。
此前,唐朝的大片国土陷于叛军之手,玄宗弃城而逃,都城长安又沦陷,正在前线与叛军作战的唐军官兵们都傻眼了,这皇帝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国将不国,还打个什么劲啊?于是,唐军士气一片低迷,老百姓们就更加找不着北了,举国茫然。
现在大家一听,新皇帝即位了!原来大唐还没有亡啊!国家又有了主心骨了!可以说,李亨的即位,极大地鼓舞了大唐军民的士气,军民们奔走相告,高兴得像是找到了失散的老娘一样,全身都有力气了!
李亨原本生性谨慎,保守,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豪气干云呢?自然是他身边的老婆张良娣和儿子李俶李倓,还有太监李静忠,合伙给他打气的结果。玄宗此时已垂垂老矣,不中用了,现在更是躲到蜀中去了,跟他去的还有李亨的一大帮兄弟,若是那些人中有人想夺权,李亨鞭长莫及,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思来想去,李亨索性直接登基即位,这样既方便指挥平叛,也省得他那些兄弟们又生出非分之想来。
但是,李亨这皇帝是他自封的,还没有取得合法性。于是,李亨派人到蜀中报信给玄宗。玄宗一看,李亨这小子,了不得了啊!都敢自立为皇帝了!真是天大的奇闻!可是,眼下这局面,国难当头,他又看看自己,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英雄末路,走路都要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可能也没几年活头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是时候,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了!
于是,被动升级为太上皇的李隆基,派人给李亨送去了传国玉玺和皇帝的一切文书印章,这样,李亨的即位就合法化了。同时,为激励李亨,太上皇李隆基跟李亨约定,只要李亨领导大唐的军队收复长安和洛阳,他就正式退位。
太上皇李隆基还有一大帮儿子,但儿子多有儿子多的好处啊,养儿千日,现在,用儿的时候到了!李隆基给这些儿子们都封了一些名号,每个人名下都分封了一些兵马,又勉励他们,去吧,都去平叛吧,将来论功行赏!众皇子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乱世出英雄啊,谁能先打下长安,谁就是真英雄!
其中有一个永王李璘,是李亨的异母弟弟。李璘的生母早逝,”长兄如父“,李亨这个好哥哥就把李璘带在身边,当做自己的儿子似的,亲自抚养他长大。因此,兄弟两人感情很深厚。
李亨称帝后,太上皇李隆基又封了李璘为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但想不到的是,李璘竟然生出不臣之心,妄图割据江南而自立,结果很快兵败被杀。
当时的情况是,安禄山叛军占领了东北、河北、河南的大片地区,洛阳和长安也都陷于敌手,叛军也已进入关中,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还暂时掌握在唐王朝的手中,唐王朝就靠江淮流域的的赋税支撑着。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李璘还想要割据江南而自立,这不是要断了唐王朝的命根子吗?
当时李亨刚刚登基,正值平叛的关键期,最亲最信任的弟弟却在背后捅了他狠狠的一刀,怎能令李亨不气恼,不心寒?果然权力是个魔鬼啊,它能吞噬人的灵魂!让人不惜背亲弃义!同时,李亨心里对父亲太上皇李隆基,也是有埋怨的,他心说,您说您都退休了,还在那儿瞎安排啥?这不,整出这么大的乱子来!您就不能做个安静的太上皇吗?
同时,李亨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收复长安和洛阳!朕要向天下人证明,只有我李亨,才是真龙天子!才是大唐天下真正的主人!
潼关沦陷前,郭子仪与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与安禄山叛军在山西和河北一带作战,本来朔方军节节胜利,正准备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时,惊闻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潼关沦陷,他们赶紧回师相救,但来不及了,长安还是很快陷于叛军之手。玄宗弃城而逃,朔方军与中央也失去了联系。
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李亨即位后,下诏朔方军班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队五万赶赴朔方行在地灵武。
平叛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一个大好消息传来,叛军首领安禄山死掉了!不可一世的一代枭雄安禄山,竟然是被自己的亲儿子安庆绪和几个手下合伙谋杀的!也是有够荒诞离奇的。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接过了他的反叛大旗。
李亨即位后,就召回了少年时的朋友,聪明如神人一般的李泌。李泌向李亨建议,安禄山已死,叛军都聚集在长安和洛阳一带,他们的老巢范阳兵力空虚,不如以李倓为元帅,先集中兵力攻打范阳,待叛军回救范阳时,再以逸待劳,一举将他们击溃。但李亨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
谗杀建宁王李倓
这边再说回张良娣。抵达灵武后不久,张良娣生下一子,取名李侗。生产后三天,张良娣就不顾自己产后身体虚弱,强撑着下床,和随军女眷一起,亲自为前线的将士们赶制战袍军服。李亨赶紧让她停下来休息,但是张良娣说,现在哪里是休息的时候呢?说着又急匆匆地去干活了,引得众人纷纷称赞她的贤德。李亨更是既心疼又欣慰,这么贤德的好妻子,这些年来跟着也没享过什么福,现在刚生了孩子,还这么不辞辛苦,军功章上有她的一半啊! 只盼着战乱快快平息,让她与自己共享天下。
李亨即位后,太上皇李隆基将传国玉玺送给了他,太上皇也没忘记示好儿媳妇,赐给了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这副马鞍上镶嵌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张良娣一见,两眼放光,喜欢得不得了。张良娣和李亨正在赏玩七宝马鞍之际,李泌进来了。
李泌看到这副马鞍,便对李亨进谏道:“现在国家分崩离析,陛下正是应该做勤俭节约的表率的时候,您应该把这马鞍上的珍宝都拆下来,收归国库,以待将来赏给有功的将士们。”李泌的话说得很在理,李亨虽说有一点不太情愿,也还是照办了。
这时候,从廊下突然传来哭泣的声音,建宁王李倓进来跪下叩头说道:“叛乱还未平定,臣正深以为忧,现在见陛下从谏如流,可见承平的日子不远了,一想到陛下马上就可以迎接太上皇回来,臣不禁喜极而泣!”李亨听了李倓的前几句话,本来还挺高兴的,后面又听到李倓说要快点迎接太上皇回来,就有点不开心了。他心说,你小子到底是跟你爹亲啊还是跟你爷爷亲啊?就一心盼着你爷爷回来!等你爷爷回来,你爹还能这么自在?
李亨又去看张良娣,果见她怏怏不乐。李亨觉得,也不能怪张良娣眼皮子浅,要怪就怪自己这个无能的丈夫,这么些年,为了怕被政敌们抓住小辫子,一直都过得很简朴,张良娣跟着自己,也实在没有见过像七宝马鞍这样的稀罕物,再说,女人嘛,哪有不爱珍宝的?因此,李亨赶紧柔声安慰张良娣,并同她一起喝酒赌钱,哄她开心。看看,李亨虽然贵为皇帝,却也是个二十四孝好老公噢,有这样知冷着热的好老公,张良娣何其幸也。
此后张良娣就经常喝酒赌钱作乐,声音经常传到外面去。李泌又向李亨进谏,指出这种行为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李亨答应以后再不许张良娣这样了。
张良娣现在已经成了皇妃,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谨小慎微了。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抚育自己的小儿子,刚刚一岁左右的李侗。李亨早就承诺过她,只要收复了长安,就封她做皇后。接下来,就等收复长安,李亨封她做皇后了。
按说张良娣此后就应该回归后宫,专心相夫教子,不再过问政事了。但张良娣生就是个不安于室的女人,自她年少时嫁入东宫,成为李亨的良娣,她就同政治,同国家大事,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她的丈夫李亨已经做上了皇帝,张良娣却觉得,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她感觉全身热血沸腾,她正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张良娣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李亨会立谁为太子呢?李亨没有提,他现在正忙着主持平叛,还没有闲功夫考虑这件事情。
李亨当时最大的儿子有三个。
长子广平王李俶,自幼聪明好学,举止沉稳有礼,从小就被爷爷玄宗所钟爱。李俶时年30岁,是一个主流的青年精英,李亨对他还是挺满意的。
二子越王李係,不是多出色,李亨不是太喜欢,可以排除。
三子建宁王李倓,比李俶小一点,英毅有才略,善骑射,不过脾气过于耿直,是一个非主流的愤青,李亨并不是太满意他。
而张良娣的两个儿子,老大李佋,时年只有五岁。老二李侗,还是一个奶娃娃。
在马嵬驿之变中,和其后李亨的灵武之行中,李俶和李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李亨还要倚重这两个正年富力强的儿子来平定天下。看来,李俶应该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李亨废长立幼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张良娣很不甘心,自从她嫁给李亨以来,两人相濡以沫这么多年,她和李亨一起面对政敌们的明枪暗箭,一起担惊受怕,一起商量对策,再一起出生入死,可以说,没有她的忠心“辅佐”,就没有李亨的今天。她的佋儿,是那么地聪明出众,李亨也喜爱得不得了,凭什么只是因为年纪小了一点,就失去了竞争太子之位的资格?实在是不公平!不过,她就不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她张良娣办不到的事情!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嘛!
张良暗自思忖,李俶生性沉稳,想一下子把他打倒恐怕是不可能的,只能想办法让李亨对他渐渐失去信任,先不要立他为太子,再徐徐图之。还有那个李倓,跟李俶穿一条裤子,也得防着。等再过几年,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长大了,再想办法让李亨废长立幼。
太监李静忠跟随李亨多年,侍候得很合李亨心意,又由于其在马嵬驿之变,和之后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赴灵武一路上对李亨的忠心护佑,深得李亨的信任,被李亨赐名为李辅国,拜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并掌握军权。
李辅国本为一下贱的阉宦,为了出人头地,一向很善于揣摩主人李亨的心思,对张良娣也是曲意逢迎。张良娣自从起了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心思后,便想引李辅国为援手,于是更加拉拢他。李辅国对张良娣的心思也是心领神会,因此他们二人时常在李亨面前一唱一和,左右李亨的决策,也时不时地借机打压广平王李俶。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搞不明白了,张良娣一直都是那么贤良淑德的啊,说好的长孙皇后第二的呢?要说她也没有经历过什么被下药堕胎的桥段,怎么突然就黑化了呢?
突然吗?其实一点也不突然。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对张良娣来说,只有保住她丈夫李亨的太子之位,保住李亨的性命,才能保住她自己的身家性命,只有李亨做上皇帝,才有她以后无尽的荣华富贵,才有她施展抱负的舞台。她所做的,表面上看都是为了李亨,都是深明大义,实际上都是为了她自己的小算盘、小九九。说到底,张良娣其实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和长孙皇后之间,还隔着200个徐惠呢。
张良娣在李亨面前立的人设很成功,李亨一直被她吃得死死的。但是建宁王李倓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对张良娣这个不安分的小后妈一直不太以为然。他也很看不惯张良娣和李辅国二人仗着李亨的宠信,在李亨面前大肆议论、干涉朝政。特别是当李倓察觉到张李二人对他的大哥李俶不怀好意的时候,就实在忍不住了。有一次,李倓跑到李亨面前,直接向李亨进言,请他不要太过于相信女人和阉宦的话。惹得李亨大怒:臭小子!反了你了还!敢跑这儿教训起你老子了!朕外信郭子仪,内信李泌,何时只听女人的话了?说得朕好像是昏君一样!把个李倓臭骂一顿,赶了出去。这话传到张良娣和李辅国二人的耳中,自然更把李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正巧李泌建议李亨以李倓为元帅,去攻打范阳。张良娣知道后,便极力反对。她说,陛下您已经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了,现在又任命建宁王李倓为元帅去攻打范阳,您就不怕将来您和永王李璘的事情在他们身上重演吗?一句话,直戳中李亨的心窝子,是哦,还是张良娣思虑周全啊!于是,李亨便搁置了李泌的建议。
本来李倓听说了李泌的建议,以为自己终于可以领兵去平定叛乱了,正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呢,却又听说被张良娣给搅砸了,顿时火冒三丈,张良娣这个死贱人!又出来兴风作浪了,真真气煞本王也!
李倓便一路跑到李亨面前,怒气冲冲地说:“陛下若再相信女人和阉宦的话,恐怕两京无法收复,太上皇也不能迎接回来了!”李亨惊骇地看着李倓,这小子莫不是发疯了?!又跑来口出狂言教训朕了!真真狂悖之极!朕是你爹啊?还是你是朕爹啊?口口声声说朕偏信女人和宦官,他们对朕倒都是忠心耿耿的,没有他们,还没有朕的今天呢!倒是你这狂徒,动不动就说要迎接太上皇回来,你跟你爹不亲,跟你爷爷倒是真亲啊!于是,不由分说,喝令左右将李倓乱棍打出。
李亨雷霆大怒,他实在搞不明白,他李亨从小性情温和,知书守礼,在他老爹玄宗面前一做就是几十年的乖儿子,从来不敢有什么忤逆之举,怎么就能生出李倓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小子来?李亨很怀疑,李倓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吗?怕不是当年他妈跟隔壁老王私生的吧?
张良娣和李辅国见了,正中下怀。张良娣便在李亨面前说,建宁王这样暴烈的性子,实在是令人忧虑啊,唉。李辅国接着说,建宁王为了没能当上兵马大元帅,愤恨不已,在禁军中到处跟人发牢骚,说广平王不过是比他早生了几年,论武功论才干广平王哪里比得上他?建宁王现在又掌管着禁军,越发飞扬跋扈起来,而且禁军中很多人都只听他号令,不服广平王,总想不利于广平王啊。张良娣又接着说,再这样下去,臣妾怕安庆绪和永王李璘的事情要重演啊!
李亨听了他们这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他也觉得,李倓对自己这个父亲,都时常口出狂言,忤逆不孝,更何况是对他的兄弟呢?李倓性情这样暴烈,行事这样狂悖,说不定还真会干出弑君、弑父、骨肉相残的事情来!大唐现在正是风雨漂摇之际,可实在是经不起什么折腾了!唉!
张良娣又说,陛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与其等建宁王将来作乱,无法收场,还不如防范于未然,永绝后患啊!李辅国也跪下说,请陛下以大唐的江山社稷为重啊!
李亨盛怒之下,又听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的一番挑唆,立刻就下了一道手谕,令李倓自杀。李倓生性高傲,宁折不弯,他接到手谕后,仰天长叹,却并不求饶,一仰脖喝下毒酒,从容赴死。
李俶与李倓相来兄弟情深,并无什么嫌隙,现在皇帝老爹却冤杀了李倓,令李俶痛心不已。
李亨气消了之后,也颇觉后悔。李倓好歹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啊,他只不过是性子急,说话说得太重了些,究竟也没见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无论怎么样,也罪不至死啊!而自己一时气急,竟然就让他自杀了!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是不是太狠毒了一些?当年还怪老爹玄宗狠毒呢,现在看来,自己也不比玄宗好啊!
李亨因为李倓的死,对长子李俶倒越发怜惜起来,便准备将李俶立为太子。他私下和李泌谈了这个想法,李泌却反对他这样做。李泌认为,现在的重中之重是平叛,立太子之事宜缓不宜急,如果现在就立李俶为太子,无疑于是将李俶过早地立于风口浪尖之上。李亨想到自己被当成活靶子的太子岁月,觉得李泌说得很有道理,便将立太子一事暂时搁置了。
收复长安洛阳
至德二年(757年),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副帅,长子李俶为主帅,带领全部人马准备收复长安。
郭子仪和李俶率领唐军,联合与唐朝结盟的回纥人,左右夹击,经过一番激战,将安庆绪赶出了长安城。长安终于收复。
此后,安庆绪接连腹背受敌,一路败回了河北,洛阳也被收复。
长安和洛阳这两都,在被安禄山叛军占领一年后,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但原本繁华富庶的两都,在连续遭遇安禄山叛军的洗劫,和回纥兵的劫掠后,已是满目疮痍,再也不复往日的繁盛景象。
两都收复后,李泌进见李亨时,又跟李亨谈到了李倓的死。李亨死鸭子嘴硬,还坚持说是因为李倓听了别人的挑唆,想要谋害李俶,自己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才令他自杀的。李泌却说,李倓和大哥李俶兄弟情深,并没有什么嫌隙,至于说他要谋害李俶,更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李俶现在一谈到李倓,就泪流满面,深为他感到冤屈呢。李亨听了,想起灵武之行中,李倓总是一马当先,忠心护佑自己,每当过了吃饭时间,自己还吃不上饭时,他就急得直哭,不禁也流下了眼泪,愧悔不已。然而人死不能复生,李亨也只能将这份愧疚深藏于心了。
李泌又请李亨无论如何要好好地保护李俶,不要再被有心人暗算了,李亨答应了。
而李泌,因为张良娣和李辅国等人的忌恨,在两都收复后,就自请辞官归隐。
至德三年(758年),李亨回銮长安,改年号为乾元,当年即为乾元元年。
张良娣获封皇后
至德三年(758年)四月,张良娣被立为皇后。张皇后的父亲张去逸封为尚书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为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成国夫人,弟弟张清娶了李亨的女儿大宁公主(这辈份有点乱哈),并晋升为太常寺卿,张潜娶了延和公主,张氏一门从此更加飞黄腾达了。
李辅国被加封为成国公。
李豫获封太子
李亨的长子李俶改名为李豫,立为皇太子。
有张皇后和李辅国的刻意阻挠,李亨为什么还是将李豫立为太子呢?
其一,李豫是李亨的长子,李豫本身"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是个大好青年。李豫时年刚刚30出头,正当盛年,而且在平叛中,李豫表现得也很出色,众望所归,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不立他做太子,也说不过去啊。
其二,玄宗皇帝当初有几十个儿子,孙子有百余人,而李豫在这些孙子里排行第一,称皇长孙。话说当年李豫出生后,玄宗非常高兴,亲自去探望。待见到这个玉雪可爱的大孙子后,玄宗开心地来了一句:“这一间屋子里有三位天子啊!”当时李亨还不是太子,众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玄宗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李亨果然做上了太子,再后来,果然又做上了皇帝。李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天意不可违!李豫一定是大唐未来的天子!
李亨很宠爱张皇后,也很喜爱张皇后生的两个儿子,他也知道张皇后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可是这两个孩子实在太小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正是用人之际,李豫是他坚实的左膀右臂,他实在不能够冒天子之大不韪,去废长立幼。
张皇后虽然万分不情愿,但也实在拿不出废长立幼的理由来,只能暂且接受现实。
长安城历经安禄山叛军和回纥兵的劫掠,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张皇后再一次展现出她的贤德,她亲自带领宫女和太监在宫中养蚕,以救国难,此举又引得众口称赞。
太上皇回京
长安收复后,李亨就派人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长安。李亨还耍了个小心机,装模作样地表示自己要退回东宫做太子,请太上皇回来继续做皇帝。反惹得太上皇心下狐疑,不敢回来了,只说自己就留在蜀中养老算了。后来在李泌的建议下,李亨又重新上书太上皇,只说长安收复,请太上皇回京,以尽孝道,太上皇这才放心回到长安。瞧瞧这对皇家父子玩的这心眼,看着都够累人的哈。
太上皇走到半道上,保护他的护军就被缴械遣走了,换上了李亨派李辅国带来的护军。看样子,这主意八成也是李辅国出的。
李亨又到咸阳亲自迎接太上皇,太上皇也亲自为李亨穿上了皇帝的黄袍,李亨又亲自为太上皇牵马。太上皇说话非常漂亮:“我当了五十年皇帝,都没有感到地位尊贵,如今做了皇帝的父亲,才真正感到尊贵了!” 这一通彩虹屁,听得李亨脸蛋红红的,心里美美的,众人也都跪下山呼万岁。好一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景象。
太上皇进入长安,受到了百姓们的夹道欢迎。太上皇重归长安,感慨良深,百姓们都很朴实啊,他们也没计较因为自己这个老皇帝的昏庸,而给他们带来的灾难。此后,太上皇又回到了久违的兴庆宫,在此定居下来。
太上皇为了表彰李亨的功绩,为其加尊号为“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听听,什么好字都用上了,直听得人头昏脑涨,不明所以,反正很牛就是了),但李亨谦辞不受。十几天后,太上皇又亲到宣政殿,再次给李亨加尊号,李亨这才接受了。此后,李亨也给太上皇加尊号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太上皇也推辞一番,才接受了。
张皇后认为自己辅佐皇帝有功,要求为自己上尊号为“翊圣”。大臣们一听,可了不得了!历代皇后们哪有活着的时候就上什么“圣”字的尊号的?也就只有武则天在做皇后的时候,上过“圣”字的尊号,张皇后这是要效仿武则天的节奏啊! 不行!坚决坚决不行!
李亨当初曾经立誓要与张皇后共享胜利果实的,现在看到张皇后胃口这么大,也很为难。
正巧这天晚上,天空出现了月食奇象。于是朝野都盛传,是因为张皇后阴德过盛,以阴压阳,才导致了天降灾相。李亨正在为张皇后上尊号的事情而踌躇呢,一见到天现异象,非常恐慌,赶紧下令停止为张皇后上尊号。李亨眼瞅着他的这位贤妻,没有成为第二个长孙皇后,倒大有当年武后和韦后的风范了,不禁怅然若失,暗自叹气。不过,他一向对张皇后是又爱又怕又依赖的,更没有制服她的勇气和魄力,也只能由她去了。
此后,张皇后的野心日益膨胀,她和李辅国沆瀣一气,继续大肆干涉朝政,有时也不顾及李亨的感受。李亨虽然生气,也不忍心太过责备她。
张皇后总想搞掉太子李豫,总想伺机发难,但李豫生性谨慎,又有了李倓的前车之鉴,对于张皇后也很是防备,因此,张皇后一时也拿李豫没办法。
上元元年(760年),张皇后的大儿子李佋不幸夭折,张皇后和李亨都伤心欲绝,李亨将李佋追谥为恭懿太子,以示宠爱之深,也总算圆了张皇后一个心愿。
这时候,张皇后就剩下一个小儿子李侗了,李侗时年只有4岁,而李豫的太子地位也已日益稳固。按说这时候张皇后应该认命了,消停了吧,然而,她并不甘心,也不认命,在作妖的道路上,继续一去不复返。
太上皇移宫
太上皇李隆基住在兴庆宫养老,不再过问政事,每天倒也悠闲自在。起初,李亨也时不时地去看望太上皇,父子关系看起来还是比较融洽的。众大臣们见皇帝都这么孝顺,也跟着洑上水,经常有大臣去兴庆宫拜见太上皇,地方官上京,也大都会去觐见太上皇。
太上皇对张皇后和李辅国干预朝政之事也有所耳闻,他见到李亨时,时常劝诫李亨不要太过相信张李二人,他也坚决不允许改立太子。张李二人听说后,对太上皇非常忌恨,便经常挑拨太上皇和李亨的父子关系。
太上皇闲来无事,常常站在高高的长庆楼上登高望远,下面经过的百姓们看见太上皇,都纷纷跪下山呼万岁。太上皇便命人准备酒食,赐给过往的百姓。李亨知道了,对他的老爹太上皇简直都有点羡慕嫉妒恨了,想他老爹太上皇晚年昏聩,搞垮了大唐的江山,百姓们对他却依然是那么地敬重爱戴,而他李亨呢,自即位起,每天忙着平叛,忙着重振朝纲,殚精竭虑,累得要死要活的,在百姓心目中,恐怕还没有他老爹那样的威望呢!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是当初发动马嵬驿之变的禁军统领)和几个老臣子经常去看望太上皇,与他一起喝酒聊天。
后又有剑南节度使派进京的官员去拜见了太上皇,太上皇还接见了掌管禁军的大将军郭英。这种种情况令李亨更加不满了。又加上张皇后和李辅国时常在一旁进谗言,使得李亨越发相信,现在,只要他的老爹太上皇振臂一呼,还会应者云集呢!实在是太可怕了!
其实太上皇和陈玄礼等几个老臣子在一起,也不过就是几个七老八十的老哥们一起喝喝酒,吹吹牛,侃侃大山,追忆追忆当年。
至于太上皇和过往的百姓们的那些互动,也只不过是因为他天性外放,老年人又爱显示一下亲民,爱个热闹而已。
至于剑南节度使派进京的官员去拜见了太上皇呢,也是因为太上皇在剑南节度使辖下的蜀中避过难,如今派人进京,肯定要跟太上皇联络下感情不是?
至于接见大将军郭英呢,那也只能说是可巧了,官员们要去拜见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太上皇也不好不给面子不见吧,太上皇见的官员也多了,见过哪些人过后可能连他自己都搞不清了。而郭英呢,因为是掌管禁军的大将军,身份敏感,张皇后和李辅国就专门把他拎出来说事。而李亨呢,大约是因为做太子的时候被他那多疑的老爹猜忌、打压得太多了,对太上皇有心结,现在反过来李亨也喜欢疑神疑鬼的了。
其实太上皇即使是一只老虎,当时也已经76岁了,只是一只老得掉了牙的老老虎了,早已不复当年的勇武,而李亨和张皇后、李辅国等人却依然这么忌惮他,说来真是既可笑又悲哀。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李辅国称奉李亨旨意,请太上皇游幸太极宫。待走到中途,李辅国又带领几百禁军拦住通道,并拔出刀来,称奉李亨旨意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太上皇一见这阵势,惊吓之余,差点从马上跌落下来。太上皇的大太监高力士立刻站了出来,厉声呵斥李辅国,让他不得无礼,并要求他下马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一看高力士这个大太监头子,他往日的大boss,一脸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还是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于是乖乖地下马,和高力士一起牵着太上皇的马,将其送入太极宫居住。
过了几天,李亨又下旨,将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陈玄礼也被勒令辞官还乡,太上皇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被从新换过。从此,太上皇再也没有走出过太极宫,形同软禁,别说官员了,连亲生儿女也不得随便见了。李亨总算还有些人情味,派了太上皇的两个女儿咸宜公主和万安公主来照顾太上皇的起居,使太上皇不至于太过于孤单。此后,李亨便一直没有再去看望过太上皇。
直到上元二年(761年)端午节,李亨接见山人李唐时,因怀抱着幼女,便向李唐致歉说:“朕挂念着小女儿,卿不要见怪。”李唐说:“太上皇今日应该也正挂念着皇上呢。”李亨闻言,不禁潸然泪下。但因为张皇后极力反对,李亨对张皇后一向是又爱又怕的,居然也一直不敢去看望太上皇。
直到这一年的冬至,李亨才去太极宫见了太上皇一面。至于见面时的情景,就不得而知了。父子二人应该都是良久无言,感慨万千吧。
太上皇迁居太极宫后,因为心情抑郁,又加之思念杨贵妃,年老体弱等原因,很快病倒。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太上皇李隆基崩逝于太极宫神龙殿,享年78岁,庙号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带领大唐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但后期,他却沉湎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导致政治腐败,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可以说,大唐盛世,成也玄宗,败也玄宗。
李隆基晚年,又与儿子李亨失和,更被软禁冷落,凄凉离世,令人不胜唏嘘感慨。
平叛之路
玄宗李隆基享年78岁,在古代帝王中算是少有的高寿了,而李亨却并没有继承他的高寿基因。早前李亨因为在长达十八年的太子生涯中,备受猜忌、打压,经常担惊受怕,心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使他过早地衰老了。等到好不容易登上了皇帝位,又紧赶着要收拾安史之乱的乱摊子,每天殚精竭虑,还是经常焦头烂额,可以说,这些年,他就没过过几天舒心的好日子。因此,李亨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然明明只有五十出头,看着倒好像是已经进入暮年的老头子似的。
李亨即位后的这几年,平叛是重中之重。
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都后,李亨忙着还都,没有彻底追杀安庆绪,使他得以有喘息之机,其后又招募兵马继续作乱。
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史思明率部向唐王朝投降,但半年后,又复叛了。
乾元元年(758)年,唐军九路兵马围剿安史叛军,却被狂风惊散溃败,史思明又重新占领了洛阳。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军又集齐了七路节度使,聚集了二十多万人马,准备围剿叛军。但这么多人马,李亨却没有指定一个统一的指挥官。老话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李亨却派了个心腹太监鱼朝恩,封以"观军容宣慰黜陟使"的奇皅头衔,代表自己统辖九路大军。但鱼朝恩只是个死太监,对用兵打仗最多略知一二,可以说李亨是在用外行指挥内行打仗。结果,因大军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本来拥有绝对优势的唐军又一次大溃败。
但鱼朝恩却将战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李亨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
李亨没有继承到他父亲李隆基早期的雄才大略,李隆基的多疑爱猜忌的毛病他倒是完美地继承了。不过说起来也不能全怪李亨,毕竟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前车之鉴,现在这些大将们手握重兵,万一起了异心,李亨别说皇帝做不下去了,就连性命都要丢了,不派个心腹之人盯着,怎么能放心呢?
乾元二年(759)年,安史叛军内讧日益严重,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平叛局势骤然好转,叛军屡为唐军所败,但叛军余孽却一直难以肃清。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亨正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内忧外患,心情愁闷。自他即位以来,每天就忙着平叛,平叛,平了六年,叛乱还是没有平定,看自己这身体,大约是熬不到叛乱平定的那一天了!这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啊!而身边呢,张皇后和太子李豫一直不对付,李辅国现在似乎和张皇后也不对付了,将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实在令人忧心啊!
待到太上皇崩逝的消息传来,李亨更像是被当头打了一大棒,懵了!
李亨大半生生活在强大父亲的阴影之下,长期以来,父亲对于他,就像是压在心口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而现在,父亲去了,李亨的第一个感觉,却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恐慌,因为,他身后的一座大山,倒塌了!他顿时感觉失去了依靠,不禁悲从中来,病情更加加重了。李亨感到,自己也许很快就要追随父亲而去了。人之将死,其心也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当皇帝不知皇帝苦,回想这些年来,父子间的种种事事非非、恩恩怨怨,父子间的心结,也都在这一刻,彻底释怀了。
张皇后最后的挣扎
李亨感觉命不久矣,便颁布诏令,命太子李豫主政监国,掌管一切军国政事。局势到现在已经非常明朗了,李豫即位,几乎已成定局。
李辅国和张皇后,起初为了各自的利益,狼狈为奸,联手把持朝政。时间长了,两个牛人谁都想控制谁,便生出矛盾来。再加上张皇后的大儿子李佋又夭折了,李辅国觉得,张皇后几无胜算,而李辅国,也只是一个没根的太监,即使他野心再大,权力再大,也还是需要借助一个傀儡的,于是,李辅国便渐渐转向了太子李豫。
张皇后对于李辅国的背叛,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她依然不愿意就此认命。李亨的病势日益沉重,眼看是没几天活头了。张皇后非常着急,她当初进谗言害死了李倓,这些年来又总是想谋废太子李豫,李豫也不是傻子,等他即了位,还能有自己好果子吃吗?无论如何,在李亨挂掉之前,一定得把李豫做掉!只可恨李辅国又投靠了李豫,这两个人一个都不好解决了,更何况两个加一块呢?
张皇后的脑子飞速地运转着,怎么办?怎么办?
哎对啊,分而治之啊!先分化李辅国和李豫,集中解决一个,再解决另一个,然后自己再以皇后的身份,拥立那个不中用的越王李係做上皇帝,到时候,自己凭着拥立有功,做上皇太后,还可以继续翻云覆雨,把持朝政。
于是,张皇后紧急召见太子李豫,对他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李豫心说,他们现在站我一边呢,等你诛杀了他们,接下来就要诛杀我吧。于是,李豫表示,现在父皇病情沉重,如果此时诛杀李辅国等人,必定会加重父皇的病情,还是等等再说吧。
张皇后见说不动李豫,便挺而走险,直接将越王李係叫了来,许以储君之位,李係立刻答应入伙,当下就令自己的心腹武装了两百多个身强力壮的太监,准备动手了。李辅国闻知后,赶紧在半道上截住了准备入宫的李豫,先将他控制起来,然后假传太子命令,将越王李係等人抓了起来。
张皇后听说后,赶紧奔入李亨的寝殿,大呼”陛下救我!“,这时,李辅国带着几个全副武装的禁军也跟着闯了进来,他们一把揪住张皇后的头发,就要把她拖走,张皇后发出凄厉的呼救声,拼命地抓住李亨的床塌。李亨大惊,他想大叫“狗奴才!放肆!”,然而他已病入膏肓,痰涎塞口,发不出声音来。李亨只能怒目圆睁,眼睁睁地看着李辅国等人大声呵斥着,将拼命呼救的张皇后拖出大殿去。张皇后,这个李亨曾经又爱、又怕、又怨的女人,虽然她曾经做过那么多的错事,这一刻,李亨却还是拼命地想保护她,就像当初她曾经拼命地保护他一样!然而,李辅国,这个他昔日的狗奴才,还有那些禁军们,都对他这个皇帝视而不见,已经当他是个死人了!李亨惊怒不已,呼吸急促,眼前一黑,一切都渐渐地模糊了··· ···
宝应元年(762年)5月19日,李亨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葬建陵。
张皇后废死
李辅国、程元振等人拥立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豫废张皇后为庶人,张庶人很快死去。
李豫又追尊早已去世的生母吴氏为章敬皇太后,附葬建陵,陪伴肃宗李亨。
而张庶人呢,不知道被草草地埋葬到哪个角落去了。张庶人的小儿子李侗,也在宝应初年死去,死因不详。
不知道张庶人在黄泉路上遇到自己无辜幼子的魂灵,会不会懊悔不已。曾经,她有一个非常爱她的丈夫,他们一起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时,她却丢失了初心。曾经,她离名垂青史的贤后那么近,那么近,但她却听任野心和贪心吞噬了自己的良心,祸乱朝纲,成为令人唾弃的妖后,终致自己身死名裂,还祸及亲人,徒留一声长叹!
后记
唐代宗即位后,继续大力平叛。宝应二年(763年)春天,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杀,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陷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泥淖中,日渐衰落,煌煌大唐,终成过日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