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年自号珠海老渔,番禺县人,近代爱国诗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张维屏
少年时即以能诗出名
张维屏父亲张炳文,能诗,擅长骈文体,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张维屏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即以能诗出名。13岁时,参加番禺县童子试,名列榜首,知县吴政达赞赏其才华,取《毛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之意赐其名“南山”,张维屏自此便以“南山”作为自己的号。嘉庆二年(1797年),十七岁的张维屏考取了番禺县学的秀才。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后,首次进京赴考,诗坛大家翁方纲阅其诗作,惊呼“诗坛大敌至矣!”后,张维屏再度赴试时,翁方纲为他和黄培芳、谭敬昭三位岭南诗人的诗集作《粤东三子诗序》,从此“粤东三子”的之名扬名远近。张维屏曾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人称“七子诗坛。”
张维屏作品
四度会试终成进士
道光二年(1822年)
42岁的张维屏四度参加会试终成进士,任湖北黄梅知县。他勤政爱民,任职第二年夏天,江水决堤,他亲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发干粮赈灾,竟被洪水冲走,幸挂树梢而不死。老百姓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
道光四年
(1824年)
调任广济知县,他不愿向百姓征收漕粮,称病求退未成,随后调襄阳府任同知。过三年,返番禺。
道光九年(1829年)
他被聘为学海堂学长(负责人)。居家数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道光十年(1830年)
张维屏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组织“宣南诗社”。后又出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他最终看透官场腐败,产生“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
道光十六年(1836年)
终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十六岁时告病辞官归番禺(广州),赁居珠江南岸花地潘氏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
为鸦片战争写下“英雄史诗”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专门拜访张维屏,征求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目睹英国对我国的野蛮侵略,激发了爱国热情,写出了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赞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诗篇。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民众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阿英(钱杏邨)曾称赞张维屏的这些诗是鸦片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咸丰九年病逝于番禺
咸丰年间,远在北京的曾国藩曾寄诗给张维屏,诗曰:“龙飞初载启词场,收拾人豪润建章。今日天涯余二老,江南梅叟岭南张。”由此可见张维屏在诗坛的地位。张维屏曾有一枚印章,印文是“乾隆秀才,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咸丰老渔”,恰好地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经历。咸丰九年(1859年),张维屏病逝于番禺(广州),葬于番禺(广州)城东北银坑岭,临终留下了为时人争传的绝笔: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偶堕尘寰八十年,飘然归去在罗天。松溪花棣常游处,或者诗魂系画船。”
文字:屈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