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张维屏(1780-1859),号南山,番禺人,自幼接受身为四会县学训导的父亲的熏陶和教育,小小年纪就能写诗,13岁参加县试,才华已大受县令赏识,并为其诵《毛诗序》中“南山有台,乐得贤也”的诗句,可见其诗书传家、家风贤厚。
张维屏经历了清朝四帝,自称“乾隆秀才,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咸丰老渔”,其遗作颇丰,有《松心文钞》、《听松庐诗话》、《松心十录》、《松轩随笔》、《老渔闲话》,并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嘉庆九年(1804),张维屏中举人,本应可赴京赶考会试,但张维屏为人仁孝,见祖母年弱体衰,留乡侍奉。在此期间,他肆力诗文,诗才愈加精进,诗名远播。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后开始他十年任职地方知府的官宦生涯。他在地方任上,能始终坚持以百姓福祉为依归,勤政爱民,被时人称赞为“尽心民事,深洽舆情 ”。他耳闻目睹贪官污吏胡作非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虽仗义执法,然朝政腐败,贪赃枉法者比比皆是。他认识到以自己一人的清廉自守,难以拯救百姓苍生,因此用笔尖勇敢地揭露官场的黑暗腐败,对深受贪官剥削的百姓抱以深切的同情。在《侠客行》诗中:“贵人赫赫权如山,门前鹰犬十百,一日不得闲 ”,反映了他对当时的苛政和统治阶层的不满。后又出任湖北黄梅、广济知县。道光九年(1829)他因遭逢父亲丧事,返粤被聘为学海堂学长。道光十六年(1836),他告病辞归,隐居河南花地(今广州芳村),所筑小园为“听松园”,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曾专门拜访张维屏,咨询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张维屏写下反对外敌侵略、赞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不朽诗篇。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大举进犯广州,占领四方炮台,包围广州城。三元里等地五千义勇,高举“平英团”大旗,在牛栏岗歼灭英兵 200余人,张维屏以叙事长诗《三元里》,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人民群众反帝反侵略武装斗争的过程,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同时对崇洋媚外的清政府投降派给予深刻的揭露,展现了场面感人的历史画卷: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张维屏还写了《三将军歌》,“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熟谓今无人 ”,“捐躯报国皆忠臣 ”,充满激情地歌颂三江协副将陈连升、定海总兵葛云飞和江南提督陈化成三位将军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
当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时,张维屏愤而写下“城下寻盟古所羞”,“野鹰且莫夸头角,会见神鹏下碧空”的诗句。在反英军入城斗争中,他与一批爱国士绅一道组织团练、乡勇,奋起抗击英军的入侵。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届古稀的张维屏在听松园冒雨检阅壮丁八百余人的操练。张维屏的诗写出了广州人民团结抗敌的心声:
古云众志自成城,但执戈矛便是兵。
制胜可能收后效,预防都说有先声。
张维屏一生创作的诗歌不下两千首,题材丰富多样,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