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兵不厌诈。
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并未废除新法。
在新法的持续影响下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已然引起了东方六国的警惕,但秦国此时尚不具备以一敌六的实力。虽然魏国战败,但傲骨尚存,远方更有赵、齐、楚三个大国虎视眈眈,东方六国的君主们在心中各自盘算着如何将秦国的发展势头扼杀在摇篮之中。此时秦国的东面弥漫着茫茫的尘雾,久久不能散去。
而在此时的楚国里,楚相正在家中设宴会友。时间在歌舞升平中随风而逝,岁月静好,人间惬意。可就在宴会将要结束之际,楚相忽然发现自己珍藏的玉璧消失不见了。在苦苦搜查无果后,楚相的门客为了曲意逢迎,便诬告是张仪偷盗了玉璧,原因竟只是因为张仪贫穷,其作案的嫌疑最大。而那楚相也是迂腐荒谬之辈。于是,一群人蜂拥而上,合力鞭打张仪数百下,意欲逼迫张仪就范,可是那张仪是誓死不从。楚相见张仪死不承认,便只好把他轰出相府了事。
在回到家后,看到遍体鳞伤的张仪。妻子非但不安慰他,反而肆意嘲笑。张仪并不恼火,只是轻声问妻子自己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回答说还在。张仪便欣慰的说到:“那就足够了。”
等到伤势渐愈,张仪便收拾行囊离开了楚国。此时的秦王正在苦苦寻觅可以纵横睥睨之人,再加上先前商鞅的成功经历,使得秦国成为了怀才不遇之人向往的圣地。身怀外交纵横之术的张仪便决心前往秦国,并得以顺利地见到了秦惠文王,被秦王尊为客卿,之后成为相国。
张仪出任秦相的前四年,秦国平定了巴蜀,魏国忌惮秦军的威武,进献了上郡和少梁二城,与秦国修好。秦国自此威名远播,秦惠文王正式受封为王爵。
当时的东方六国,合纵之势已然形成,准备合力攻秦,张仪则以连横之策应对。合纵表面上固然强大,但各国均是寻求自保实力,不愿出力自损。所以只要瓦解其中一国,便会挑起合纵联盟内部的矛盾,合纵也就瞬间瓦解了。
于是,秦国表面上罢免了张仪,驱逐出境,但实际上是派遣张仪暗中出任魏相,游说魏王臣服于秦国。但是,张仪游说了几次魏王,均未得逞。秦王一面不时地派兵攻打魏国,一面继续资助张仪游说魏王。
此后,齐国击败了魏军,而秦国则消灭了韩国八万军队。趁着魏王惊恐动摇之际,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臣服秦国,脱离合纵。这次,在张仪的狂轰乱炸之下,魏王终于同意了。
魏国的屈服,并不完全是魏王的愚蠢和懦弱。且看那魏国,地处黄河平原,地势平坦而无所屏障,本就是四战之地。又四面均与他国接壤,危机四伏。在合纵的局面下,魏国是与秦国交战的主战场,不管结局如何,魏国必然受到重创。和秦国的结盟,不仅免去了和诸多盟友的尔虞我诈,而且可以减少兵力的分散。这样看来,魏国的臣服并非荒唐之举。
在成功说服魏王后,张仪便离开了魏国,重新回到秦国为相。
几年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订立了合纵盟约,秦王害怕顾此失彼。于是,张仪便故技重施,前往楚国担任相国。
楚王对张仪的到来是喜出望外,尊为座上宾。张仪便以自己可以说服秦国献出商於六百里之地为由,游说楚王解除与齐国的盟约。楚王见与秦国同盟有具体的实惠可拿,还不用费一兵一卒,而与齐国的盟约只是一张白纸。于是不顾群臣的劝阻,和齐国断交,并派人和张仪回秦国领取割地条约。
张仪在到达秦国后,假装从车上摔下,在家中养病,一连三个月都没有上朝。楚王以为是自己与齐国断交的还不彻底,便派人去齐国边境上辱骂齐王。齐王在盛怒之下转而与秦国结盟。到此时,大功告成的张仪才病愈上朝。
这时,在秦国等候多时的楚国使臣便急忙找张仪索要商於六百里之地,可张仪却说愿意把自己的六里封地献给楚王,并无六百里之说。楚王在听说后,是怒火中烧,便派兵攻打秦国。但同时与齐、秦两国交战,自然是损伤惨重。秦国又趁胜要挟楚国割让黔中之地,楚王说愿意用黔中之地交换欺骗自己的张仪。秦王心动,但不好意思开口,没想到张仪却表示自己愿意主动前往楚国换取黔中之地。
张仪到达楚国后,楚王囚禁了张仪,准备杀掉他。但楚王的宠妃担心楚国与秦国交好后,楚王会迷恋上秦国献来的美女,便要挟楚王若是杀了张仪,秦军来犯,自己不愿做刀下之鬼,请求此时提前离去。于是,怜香惜玉的楚王便释放了张仪,并被张仪再次说服与秦国交好。
张仪在返回秦国之前,又去游说了韩王,令韩王也臣服于秦国。
回到秦国后,功勋累累的张仪被秦王赏赐了五座封邑,并封为武信君。之后,张仪又游说了齐赵燕三国,使他们先后脱离合纵,与秦国结盟。
可在从燕国返回的途中,秦惠文王已经去世了。继位的秦武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本来就不喜欢只会花言巧语的张仪。秦国的大臣们便趁机诋毁张仪,使得武王疏远了张仪。张仪惧怕自己会遭到杀身之祸,便主动请求武王让臭名昭著的自己前往魏国,吸引各国的仇恨,为秦国转移矛盾。
在到达魏国后,张仪担任了魏国的相国,未满一年后离世。
以张仪为首的纵横家们,是影响战国格局走向的主要力量。花言巧语和巧言令色是他们的主要特征,而外交的核心手段便是转移敌我之间的矛盾。在战国乱局之中,一国想图谋天下,便需要商鞅之类的政治家来自强,也需要张仪之类的外交家来自保。所谓的阴险狡诈,则是为达目的而不得不采用的因势利导而已。张仪只是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至于其行为的不仁不义,则是那个时代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之前那个周礼鼎盛,知书达理的社会,暂时只能存在在孔子的梦境中了。
强大的合纵联盟,最终不成气候,毁于连横策略的原因是显而易见。合纵依赖于多国的合作和信任。但当时的各国身处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智商参差不齐的君主,期望他们能摈弃一切的通力合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各国均不愿意在合纵中损失自己的实力,又想通过合作悄然地强大自己,如此的自私自利,导致同盟的反复破裂又如何能全部归咎于张仪的狡诈呢。心照不宣的合纵联盟,在连横面前是漏洞百出,张仪只不过是看准各国的要害和君主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随机应变,便把偌大的联盟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间。
恪守原则的人固然值得敬佩,他们是社会的脊梁。但顺势而为的人,方可在乱中取胜,结束乱局,从而重新树立原则。
声明:所有的创新,都源于对常规的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