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在讲今天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出自我国历史上一段著名典故:叫做六尺巷。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讲的是清代时,吴家因为盖房子,需要占领其邻居张家的共用的巷子。而张家不愿意,因此两家发生了争执。于是张家人就写信给了当时给康熙帝做宰相的张英,后来张英就回复了这首诗。邻居吴氏一看,张家堂堂大宰相都让了三尺了,自己干脆也让三尺吧,由此就有了后来的六尺巷。
这个张英,是康熙时期著名的宰相,深得重用,不仅如此,他的几个儿子也非常有出息,其中小儿子张廷玉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在康雍乾三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成为整个满清王朝死后第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配享太庙,那可是很多人穷其一生追求的礼遇。为什么呢?因为,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专门家庙。一般只有历代皇族,或者立了大功的臣子才能将死后的牌位放在那里,享受历代帝王的供奉。
一、那么,这个张廷玉作为为帝王起草文书的秘书,是如何能够成为清代首辅大臣,最终配享太庙的呢?
1、出生书香门第,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著名宰相
张廷玉是康熙时期著名大学士张英的儿子,这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张英是康熙最信赖的大臣之一,纵横政治高层十余年,从未出过任何纰漏,深得康熙欣赏。为了继续发扬张家门楣,张英言传身教,亲自交给张廷玉大量政治心法,让张廷玉在小小年纪就深通为臣之道。
不仅在平时给教儿子官场之道,在张廷玉入官场之前,张英还不忘给儿子上了一堂为官速成课。他告诫张廷玉,一旦入官场,就是从君王手上谋福利,稍不留心,就会被君王这只猛虎所伤。所以,要留心走好每一步,千万不能参加党派斗争,要一心一意做个皇帝派,事事从皇帝的角度出发,绝不为自己谋私利。
虽然初入官场,张廷玉对这些做法并不是很理解,但毕竟是耳濡目染,他多多少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很快便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张廷玉因表现突出,很快被召进南书房,专门为皇帝起草文书,成为康熙帝的贴身秘书。从此以后,张廷玉就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立志成为皇帝的忠诚守护者。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由于身边的近臣年纪都大了,康熙帝决定钦点张廷玉随驾,也借此考察一下他是否能够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这是张廷玉第一次随皇帝出行,自然是不敢怠慢。经过此次南巡,皇帝对张廷玉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快,张廷玉就荣升南书房首席秘书,成为皇帝身边智囊团的领头羊。
2、先天条件优越,后天努力超越
看到这里,很多人以为康熙年间的张廷玉,已然达到了政治权力的顶峰状态。事实上,这才刚刚开始,张廷玉官场之路一路开挂的时代,是雍正王朝。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我们来细细分析。
康熙六十岁末,于畅春园驾崩。此时向来低调的四王子胤禛接过大清权力棒,成了坊间争议最大的雍正皇帝。
新皇继位,雍正不得不仰仗旧臣。尤其是每次有重要旨意传达的时候,雍正帝都会叫来张廷玉,一边口述,一边让张廷玉记录。每次雍正帝话音刚落,张廷玉拟的旨就完成,并且丝毫没有偏离雍正本意。这让雍正帝很满意。
在雍正帝继位的头三个月,几乎所有的大事小事都又张廷玉代为操劳。而张廷玉也非常勤勉,为皇帝办事尽心尽力。据历史记载,张廷玉不仅白天操劳,就连晚上退朝之后,还会点着蜡烛办理政事。甚至有时候就寝在之后,还会躺在床上思考所拟的公文,一旦觉得有不妥之处,便立即起身修正。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心思还极其缜密,记忆力超强。朝廷各部大臣、乃至全国官吏的姓名、出身、履历,他都了然于胸,简直就是大清的活档案。雍正帝甚至曾经这样评价他:
尔一日所办,其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就是说张廷玉一天能做完的工作,其他人十天都做不完。
雍正在位十余年来,与张廷玉感情非常好,甚至是到了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地步。据《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五年端午节前后,连日操劳的张廷玉病倒了。这让雍正一下子慌了神,要知道张廷玉一天做的事情,其他人十天都做不完,这下他突然病倒了,雍正完全无法适用。他甚至告诉身边的侍卫,自己连日手臂痛,无法工作。侍卫一听可慌了,这圣上胳膊痛,奴才竟不知道,不是罪该万死么。于是赶紧问圣上原因,这时,雍正才说:大学士张廷玉如朕的手臂,而他最近生病不在症的身边,这不就让我断了手臂么?此事一传开,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不仅如此,这君臣二人的关系亲密得甚至像是热恋中的人一样。比如,雍正末年,张廷玉回乡省亲的时候,一刻也不会断了与雍正帝的联系,途径正在遭遇洪涝灾害的州县,张廷玉不仅以皇帝的名义接济百姓,还立刻拟折汇报灾情,并且着重表达对皇帝的牵挂之情。而雍正帝也是一样,平日里威严得高高在上的帝王,竟在信里与张廷玉谈起了饮食起居这样的小问题,还多次嘱咐其以自己身体为主,不可过于操劳国事。甚至,在信的末尾还写了:尔离开京城的日子旧了,这思念之情就越来越强烈。
我们都知道,雍正帝是历史上出了名难伺候的皇帝,但是张廷玉却凭着一身的本事,愣是把这位历史上最冷酷无情的皇帝,变成了柔情似水的姑娘。确实是不能不说他的厉害之处。并且,雍正帝生前还写下遗诏:张廷玉死后的神位可以放在太庙,接受后世皇帝每年一次的祭拜,这对于张廷玉乃至整个张家来说,都是最高的礼遇。
3、性格上的柔与顺,懂得把握臣子的度
张廷玉能够从秘书爬到宰相之位,除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还有一点就是他性格上独有的柔顺恰当地特点。比如在《清史稿》就这样写道:
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讲的就是张廷玉谨慎为人,小心从事的性格。
除了父亲张英的言传身教,张廷玉还潜心钻研历代大臣的为官之道,尤其是对他们的降祸之由颇有研究。比如,南宋时期的岳飞,虽然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忠臣,但是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只从民族大义的角度看待问题,却将朝代特点和君王个人心理抛开不管,最终落得非死不可的地步。还有像比干这样的忠臣,虽然对君王毫无二心,但坏在为人性格过于耿直,不分场合地与君王作对,这样的人下场自然不会好。另外,张廷玉还对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很多大臣都是因为追求名利而获罪。比如,雍正时期有个叫杨名时的大臣,很懂得体恤百姓,做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事情。然而,他却没有注意好自己的做法,导致雍正帝以为他这是在为自己揽功劳,所以非常厌恶,因此不断地找机会,最终将其抓入大牢。
张廷玉全力避免以上错误,他一身的政治理想并不是要做一名政治家,所以,他不需要刚烈,只需要小心谨慎,做好皇帝身边的大秘书。在做秘书这一点上,张廷玉确实做到了极致。比如,他每天回到家里,都会将当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重新过一遍,看看有没有出现差错。并且,他从不会留下任何无关的私人文稿,所以,最终在被乾隆查处的时候,清清白白。张廷玉就是这样,站在皇帝的角度,默默地为其做事,从不张扬。我们知道,在他辅佐三代帝王的一生中,参与了众多重要决策的制定,但是,《清史稿》列传中,几乎很少提及他的功绩,就算是提到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对妇女守贞的推动嘉奖等。
正是因为张廷玉这种出色的业务能力,不追求名利的性格,所以,三代皇帝都极为赞赏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康雍乾三世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的清代第一秘书,晚年却被万般羞辱,不仅没有保存名誉,连家也被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二、胆战心惊的乾隆王朝
乾隆初期踩着刀尖为帝王打工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这样一个微妙的关系:就是聪明人与聪明人往往是相互排斥的。而张廷玉正是因为太精于为官之道,才让乾隆产生了排斥心理。
比如,乾隆元年春,会试开考在即。张廷玉作为公正主考的金字招牌,自然是被乾隆选中ijxu担当大任。而张廷玉对此也是及其谨慎,虽然这么多年从未出过岔子,但此次毕竟是乾隆帝 即位后的首场科考。因此,张廷玉命令,所有与自己沾带亲戚的人,一律需要回避,这也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是公正的。然而,张廷玉这一做法却受到乾隆帝的抵触。因此,在考试结束以后,大力赏赐了其他考官,却独独以莫须有的理由忽略张廷玉,说是张廷玉功劳过大,暂时没有找到赏赐的好办法。乾隆帝这一做法,给张廷玉敲响了警钟,让他再次意识到,这个新君,与其祖父与父亲是完全不同类的,虽然他想学康熙大帝的治国范儿,可是却有点学虎步盛饭类犬,而相对于兢兢业业,一生励精图治的雍正帝,这位新君过得则要逍遥自在太多。但是乾隆帝虽然看起来过得逍遥自在,表面上对一切都放任不管,事实上却是一个相当精明的主儿。
比如,乾隆四年,工部上报了了前两月的财务开支情况,其中修缮太庙的“庆成灯”一项,花费了三百多量纹银,其中有十多辆纹银属于与之项目,工部为了省事儿,就直接将这预支的纹银写在开支里面。其实,这在清朝官场很常见,皇家工程滥支滥报早已成了潜规则。不想成,这到了乾隆帝这儿,竟一眼就被看出来了。这一下,主要负责人张廷玉和ruiqin,简直是无地自容,工部其他负责人更是感到相当郁闷。
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乾陵身边待到第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突然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张廷玉带来极大打击,身体跟方面大不如前。无力再醉心于朝廷,再加上此时乾隆已经打到了张廷玉的政治对手——鄂尔泰,矛头也对到了张廷玉。
于是,在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趁着乾隆举行新年宴会的时候,请辞故里。张廷玉满以为皇帝会答应,谁知道这个乾隆皇帝果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儿,断然拒绝了张廷玉的请求,在乾隆看来,你张廷玉虽然年纪大了,但政治经验丰富,还是可以作为朝中顾问继续为大清效力的。于是,张廷玉的第一次请求,就这样作罢。
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乾隆帝第二天竟然将此时在朝堂工部,上升到了臣节的高度,认为作为一个死后要配享太庙的人,怎么可以在生前离开朝廷。另外,让乾隆尤其不爽的是,张廷玉对自己的感情,不及先帝爷雍正亲。受到了乾隆皇帝如此严厉的批评,张廷玉吓得胆战心惊,只得继续在朝中。
然而,恰逢乾隆十三年风暴,孝献皇后刚去世,乾隆皇帝羽翼丰满,于是开始了新一轮打的政治风暴,对大臣一起只是,再没了之前的风范,这让张廷玉更加提心吊胆。由于整日忧心,再加上年过八旬,张廷玉确实刷老了。此时乾隆帝也产生了恻隐之心,于是提出让张廷玉告老还乡,并发布一道谕旨送至张府,假惺惺表现了对张廷玉的不舍,极其聪明地做到皇帝的风范。本以为张廷玉接到谕旨后会妥善揣摩,然后再写一道奏折以表谢恩。谁知,此时的张廷玉一来是年纪大了,二来对于告老还乡期待已久,大喜过望的他当即叩谢圣恩,却忘了最重要的君臣之礼。这一做法,让乾隆大失所望。
张廷玉这厢在得到告老还乡之允许之后,竟然又惦记起了自己的太庙荣誉。于是竟然豁出老脸请求皇帝给自己明确的配享太庙的答复。乾隆皇帝虽然很不快,但是还是忍住了,想想就送佛送到西吧,拟了一道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诏书。
按照大清礼节,张廷玉第二天应该亲自进宫感谢皇帝的,然而,由于年老力衰,再加上与乾隆皇帝前日的斗智,让张廷玉第二天起来晚了,只好由其子张若澄代为谢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小小的疏忽,最终引来大祸。
乾隆帝一看,前来谢恩的竟然不是张廷玉本人,这个人竟然对自己没有丝毫感情,临到要走了,还不愿见自己一面。于是,积蓄已久的怒火一触即发,历数张廷玉多年的“罪”,认为区区一个文臣秘书,根本不配享太庙。至此,张廷玉奋斗一生为了追求的最高礼遇,终于烟消云散。年迈的他回到桐城老家时,无数次憧憬的衣锦还乡,也变成了人人躲避。
然而,这场政治之祸到此还没有结束。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为隐藏母亲丧亡继续挣取考试补贴而获罪,这让乾隆再次想起张廷玉。一是此人为张廷玉所提携,二来两人又是儿女亲家,说明这张廷玉根本就有问题。于是,乾隆十五年,钦差大臣德宝到张家对张廷玉进行抄家。至此,张氏名誉几乎扫地,张氏所有的门生也都各谋出路。经此打击,张廷玉变得郁郁寡欢,在苟活五年之后,终于离开了。而乾隆帝在得知消息之后,竟也不免悲伤,觉得自己似乎做得太绝了,于是仍然命张廷玉配享太庙
三、张廷玉遭打压的结局并非咎由自取,也非乾隆欺人太甚,而是注定的
《曾国藩家书》中这样说过: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
即便是张廷玉这样一个本身聪明绝顶,一生修炼为官之道的人,依然摆脱不了最后被打压的厄运。虽说往张廷玉身上挥棒子的人是乾隆皇帝,但是真正让张廷玉有如此下场的,实际上是与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乾隆时期的大洋彼岸,乃至世界文明的主流都是对统治者进行驯化,将他们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而中国,却将君主专制推向的巅峰,大臣官员不敢乱说乱动,只能老老实实领俸禄,即便如此,也逃不开被怀疑和迫害的现实。
君主专制制度有着极强的排他性,所以,一旦某个大臣的政治生涯到了巅峰,接着必然会遭到打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不胜数。比如,被纣王掏心的忠臣比干、功成之后被埋名的韩信、绝食而亡的周亚夫,清朝时的鳌拜、年羹尧、和珅都不得善终。这些从高处跌亡的大臣,不仅仅是奸佞小人,更多的也是像张廷玉这样兢兢业业为朝廷着想的忠臣。
但是,封建朝代的君王,却不管这些,只要是触犯了他们至高无上的君权,毫无例外的结局都不会有好结局。所以说,张廷玉最终被抄家并非咎由自取,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排他性决定了他不可能一直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