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提及初唐,最是著名的要数“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了,其次便是陈子昂,他们对初唐诗风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初唐至盛唐的诗风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初唐不可忽视的文人,还有几个,其中,便有张若虚。
张若虚说来十分神秘,不仅生卒年不详,被姑且算作活了六十多岁,而且连诗作都没能留下几首,后人得以知晓的,也只有仅存的两首。此外,在现存的各个唐诗选本中,均无他的诗作,唐至明的各种诗话介绍中,也没有提及他。到明代杨高棅的《唐诗正声》选本中,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不过,幸运的是,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得以留存下来,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选材与立意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诗情画意。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景,传神地描绘春日江边的夜景。第二部分写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江月,内心会不由而生感慨。第三部分写理,光阴流转,一去不回,而这人间,也有数不尽的离愁别绪。
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实为虚写,春日江水涨潮,无论多么波涛汹涌,也万不能与海水相连。如此一来,景象也更加壮观,气势也更加宏伟。写景部分,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手法,先写天边的一轮明月,而后再写月光笼罩之地,原野、花林,最后到眼前之岸。诗人描绘得细腻唯美,使人读来仿佛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辽阔澄澈的宇宙之间,诗人思考人生哲理也就更加自然而然了。江畔之上,谁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江岸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他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句,更是直接点明心中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一去不复返。可人却能生存下去,一代又一代,无穷无尽。正如天上的月亮,年年相似,却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月亮了。
由景生情,再由情及理。“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象征着游子的飘摇无定,“明月楼”则象征着思妇的层层闺怨。“青枫浦”虽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用在这里,更添几分哀愁。“谁家”、“何处”二词,则点明了这游子与思妇并非在具体之地,天地之间,多的是游子思妇。
人生中的离愁别绪,实在是避免不了的。因而,那份真挚的思归之情才显得那样难能可贵、感人肺腑。张若虚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化诗情于画意,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氛围,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歌颂了真挚的情感。试问,这样一篇《春江花月夜》,如何不能以一敌百,独盖全唐呢?
文|渐悟之于(三度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