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文:黑瞳(读史专栏作者)
提起张养浩,能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人可能寥寥,但一提起《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相信很多人能够拍额大悟——原来是他!
历史的长河中波涛起伏,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有的有传奇的经历,有的有坚毅的品格,有的有伟大的功绩,有的也有令人扼腕的败笔,无论如何,历史太过炫彩,以至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儒生难以引人关注。
对,他是个儒生,纯粹的儒生。
张养浩出生于济南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少时就颇有才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7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作《过舜祠》一诗: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23岁的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到京城大都求仕。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任掾吏。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在堂邑县,他带头捣毁各种滥设祠堂三十余所,并惩处强盗,保境安民,受到民众的称颂。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即位后,张养浩被调回京任监察御史。任上,他依旧公心处事,不徇私情,常常犯颜直谏,罢设尚书省,重开科举,上万言书,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
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驾崩,仁宗即位,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
简而言之,作为时之名臣,张养浩声望不可谓不广大,功绩不可谓不卓著。
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后人铭记。后人所铭记的还是他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此前,他自从在家丁忧守孝满后,便闲居故乡,“朝廷七召而不起”。
但这次不同,是去救灾救民。所以在接到任命后,他立即散尽家产,分给村里的穷人,轻车径直奔赴陕西。路过华山,救灾心切的他,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血泪俱下。
到陕西做官四个月,年至花甲的他,心系百姓疾苦,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面忙于召集富户开仓售粮、救济灾民,一面又累于严惩趁灾营私之徒,而自己却一直“得疾不治”,久而久之,最终“得疾不起”,逝于任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如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百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一样,他的一生心存百姓,为了百姓,人生中的三起三落,每一次去职都是因为百姓而得罪权贵。甚至他在病重之时,听说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后,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所有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仅此一点,他就值得被历史铭记。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天下安定,统治者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