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清漳河畔绿柳茵茵,两岸青山相映成趣,沿途的景观小品精致别样,数十座临时挡水坝依次排列,形成的湖面不时闪烁着灵动的光芒,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奔流不息。近年来,涉县坚持“安澜、洁净、靓丽”的标准开展清漳河综合治理和修复,全力建设绿色生态河流廊道。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著名诗人阮章竞曾如此赞美清漳河的旖旎风光。清漳河是涉县的“母亲河”,是该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县域长达61公里。建国以来,清漳河数次发洪水,给沿岸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2016年“7.19”特大洪涝灾害后,河道砂砾堆积,河床抬高,淤积严重,行洪能力降低,成为汛期最大的防洪隐患。
“全面开展清漳河治理,构筑防洪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该县水利局局长石向魁说。
今年年初,涉县启动了总投资达2508万元的清漳河治理四期工程,工程实施中坚持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相结合,以创建水利示范工程为载体,围绕工程质量示范、外观形象示范和项目效益示范的要求,对清漳河上游石门至辽城段4公里、下游石岗至林旺段10公里河道进行疏浚和护坝建设,极大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标准。
日前,笔者在水利局工作人员带领下,到达了西达镇河口村。顺着工作人员的手指方向,只见村外的漳河河道内红旗招展,数台挖掘机正忙着清理砂石,紧张而有序,沿河而建的水坝固若磐石,工作人员介绍,这段河道最宽处达到200余米,已远远超过灾前水平,形成的水面面积是也全县最大的。
据了解,该处河道位于清漳河和关防河的交汇处,紧邻西达村和河口村,7.19洪灾时这里是重灾区。今年汛期来临前,在县委书记汪涛的指导下,由水利局牵头,国土局、西达镇等部门相互配合,投资300余万元,不仅恢复了部分冲毁的土地,还对原有的河道进行了疏浚和平整,修建了护坝。如今,“潮平两岸阔”在这里真正变为了现实,俨然成为清漳河治理的“样板”河道。
在治河过程中,涉县按照“一河一策”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地形地貌,把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旅游发展相结合,用心做好水文章。去年以来,仅在索堡至茨村段新建临时挡水坝30余道,形成水面面积120万平方米。通过疏浚、建设临时挡水坝等工程措施,打造水景观,改善水环境。同时利用沿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了湿地公园、清漳水韵等多处旅游景观,建设水清河畅、景美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河道,并将娲皇宫、一二九师纪念馆、五指山等著名景区连接,成为涉县全域旅游的重要纽带。
因为是汛期,我们只好搭乘水利局的越野车,进入索堡镇漫游道,沿途的花草、七彩柏油路虽然靓丽,但潺潺的流水声还是把我们的目光牢牢吸引着。目之所及,层层的水面,在蓝天白云的倒映下格外耀眼,河水阔而不急,数十只白天鹅拨动“红掌”悠然的荡漾,仿佛在尽情享受着秋日的“湖光生色”。
从水利局工作人员郝庆军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这段河道是最先治理的。疏浚、修拦水坝等措施的实施,使清漳河的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增加到20年一遇以上,行洪流量由500多立方米/秒增大到3000多立方米/秒。
河道治理事关民生,事关发展,60多公里的河道就需要5亿多元的投入,靠财政是拿不出来。
为解决资金难题,涉县创新机制,提出了“疏护结合,变废为宝”的工作思路,对河道砂砾资源开采实行公开竞价拍卖,竞拍者对河道进行疏浚,同时将疏浚砂砾作为很好的建筑材料卖入市场。通过这种方式,既实现了疏浚河道、砂砾外运,使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又拓宽了河道治理筹资渠道,增加了财政收入,让“乱砂砾”变成了“金元宝”。
经过几年的努力,涉县在清漳河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共计投入1亿余元,已完成4期河道治理任务,沿线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百里漳河成为了“百里画廊”。
“河道综合治理全部完工后,将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保障沿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县68个村11万群众,届时‘母亲河’将更加美丽、更加安全。”石向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