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浩繁的史籍中寻找他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居正。
(看这张图片,貌似张居正的样貌还确实是不错的,自然,一是因为审美的时代变迁,一是因为绘画技术,我们很难准确评价,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官比较起来,老张就算谈不上英俊,至少端正吧!)
美: 他眉目轩朗,长须至腹,而且注意修饰。每天上班之前,他都要往身上抹点香脂,所到之处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他每天都换一套衣服,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衣服讲究质地与颜色,既光鲜悦目,又符合首席大学士身份,看上去精致高雅。他又素爱整洁,家居以及办公之处条贯井然,清洁光亮。他癖好收藏古玩,当时赝品很多,却没有人敢欺骗他,所以收藏的多是精品,但尚未发现他以权掠夺的记录。这和北宋宰相王安石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个性,恰好相反。(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
智:
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说中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很符合中国古语所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根据张居正一位学生钱岱晚年的回忆,张相公终日沉默不语,但很像宋朝的王安礼(王安石的弟弟),能够一句话定夺是非。
朝会上,凤阳中都留守司官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向皇帝上奏军区要事。一般而言,外官朝觐天子,应该先由通政使司官员引领,出班跪拜,然后上奏公事。而这群留守司官员不候引奏,直接觐见天子,御史们就要纠察他们违反祖制。张相公急忙阻止,郑重告诉他们:“外官如留守,不需引奏。”御史们不以为然,满心希望拿出法律条文驳倒张首辅。可当他们翻阅朝仪规定后傻眼了,果如首辅所言:留守不引奏。
还有一次,首都大门的木头起火,闲来无事的言官们又要上报皇帝,天下不安宁,好端端的木头都突然起大火,张阁老冷冷一句:“朽木能生火”,于是言官无话可说,就这样平息一场毫无意义的事端。
傲:
无论是张居正的政敌还是他的门生故吏,有一点都承认的就是他很傲。张居正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位知行合一的实干家,他不恤人言,自负甚高,内外大事,都是他一言独断,中央六部只能照办不误。他与次辅吕调阳、马自强、张四维共事,这些阁臣不过是“拱手受成而已”。皇帝年少,一切唯他是从,如此大权独揽,高高在上,同僚只能看他眼色说话、行事。
按照明代制度规定,朝廷颁赐诰命,官员都要在午门金水桥南畔,唱名跪受,而张居正却坐在内阁派人代领,这引起人们的种种非议。对这些非议,他一概置之不理,别人也无可奈何。
隆庆二年,张居正老师首辅徐阶退休。对于徐阶,张居正一直很敬重,至于其他阁臣,他都没有放在眼里。次辅李春芳是和他同科的状元,比张居正早两年入阁。徐阶被流言蜚语中伤被迫退休,李春芳大有兔死狐悲之感,感叹道:“徐公都这样,我还能在这里呆多久呢?不过是旦夕而已。”张居正马上回答:“是呀,你应该回家养老,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你的好名声。”李春芳听了十分惊讶,没多久就真的请求退休,可见他的狂傲。
礼:陆树声是当时著名的清流,“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他算是居正的科举前辈。在国子监任内,国子监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最高学府的校长,亲自拟定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树声淡泊名利,多次拜相都不就任。后来张居正当国,亲自登门邀请他,以后进之礼拜谒他,这才勉强肯赴任。有一天,陆树声到内阁办理公事,看到自己座位的席子稍稍有些偏,颇不高兴,一直看着就是不肯入座,此时张大学士连忙让正席给他坐。后来因为宦官不喜欢他,陆树声连续上疏要辞职,张居正无奈地对他弟弟说道:“朝廷有德行的宰相要数你哥哥陆平泉了”,并亲自到陆家为他送别。
趣:李幼滋是张居正同乡兼同年兼同朝,可谓是他的莫逆之交。李体态肥胖,笑容可掬,谈吐诙谐幽默,且酒量大,茶瘾深,被张居正戏称为“三壶先生”,这可能是一向古板、严肃的张相爷对同僚开的唯一的的玩笑。
囧:隆庆六年二月二日,穆宗皇帝上朝,这天,隆庆一反往日安静久坐的风格忽然走下大殿,扑倒在地上,这下把文武大臣都吓坏拉,但文武大臣都不敢走近皇帝,微微听到他在呼唤阁老国公四字。于是,几个国公跪在他后面,张居正、高拱也过去把他搀扶起来。此时,神志不清的隆庆皇帝咬着张居正的胳膊喃喃而语,说的都是宫中亵狎之言。当时人猜测皇帝可能是春药吃多拉,所以这样地发狂,还猛咬着张阁老的胳膊不放,真令人哭笑不得。
勤:张居正殚精竭虑、任劳任怨是公认的,连他政敌也毫不否认。因为反对夺情被他廷杖的邹元标晚年就说过:“国尔之议,死而后已。”意思是张相公为国任事,一直到死才停止。据史书记载,他总是内阁中下班最晚的,早晨天不亮就要赶赴办公室处理政务。这种敬业精神在明代首辅中堪称极品,可与后世的雍正皇帝相媲美。不到六十却疑似八十岁的耄耋老人,如此未老先衰,其晚年辛苦之状可想而知。
张大学士不仅勤政而且心思非常缜密,崇祯年间礼部尚书黄景昉的《国史唯疑》就有提到张居正当国时,自养“探事人”,专门打探和搜集边镇消息,因此他所掌握的边镇情况,连边镇督抚都不如他,边镇督抚从不敢欺骗他,由此可以知道为何十六世纪晚期的中国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回看上一集:四百年前的万历皇帝,他居然跟咱一样也有课程表
(本文作者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嘉宾 《世间已无张居正》作者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