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词篇赏析四、
鹧鸪天 ● 扑面征尘去路遥
代人赋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沈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
①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为稼轩本年自豫章赴行在途中所作。
②“扑面”两句:一写闺房,一写征途,倒装句法,言黎明晓时分,征人离家上路。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香篝(ga勾):一种燃香料的笼子。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③“山无”两句:青山四围,无名花娇。周遭:周围。唐刘再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
④“人历历”三句:描绘征人行进的情状。历历:分明貌。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姜姜鹦鹉洲。”萧萧:马声。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⑤“愁边”两句:不住摇鞭吟诗赋愁,以致摇脱了鞭上的碧玉梢头。
这首词像是一个谜,我们既不知它是何时写成的,也不知它是为(代)谁写的一思妇还是情人?男子还是女子?这是稼轩的感情自画像吗?通过模糊不定的题目本身又看不出来。一种版本上写着“代人赋”,似是稼轩看见了词中的镜头而代主人公抒情。另种版本上写着“东阳道中”,或者稼轩因事去过而有所遇,但考察作者的宦迹,似无缘到此。那人马杂沓、红旗招摇的行旅场面,是部队的行军,还是大官的出行排场?这一切都无法确知。但欣赏一首相思词,词外的事实背景(本事)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词人有没有创造出耐人回味的情境,表现出动人遐思的情感。这方面,稼轩的这首词没有令读者失望,他所构造的清新绮丽的意境和情浓意痴的相思者的形象,不仅再次让读者领略其风格的另一种美丽,而且能把读者带进他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之中。词的上片,专写女方的情感和目见。首句写在扑面的征尘中离去的行人越来越远,自己在家也无情无绪,连香篝里水沉香越燃越少,渐渐消减了它的香气也不想去管。次句接上句而言,说自己只是看着那隔断自己的望眼的重重叠叠的环抱青山,看着那翠碧的山色,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无端而长久的凝视,更觉得花儿它分外娇艳。这里,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颇有意味的是,这娇艳的山花形象,竟有几分似作者对女方的戏谑与赞辞。值得指明的是,这里虽然用的是清晰的复现笔法,但其实所写的是过去的事情,是想像中的过去的镜头。也许,“代人作”之“人”,就是这个痴情的女子吧?这样一来,它与“东阳道中”的题目,就可以合而为一了。
下片专就行人来写。在人马杂沓、旌旗飘飘的热闹行旅中,惟有行人的心情是敏感独出的,他处在相思的离愁中。他因车马“又过”即再次经过“小红桥”,而产生了无限感慨。为什么再次经过这里会如此触动他的思绪呢?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弄清“小红桥”的含意。这是作者暗中使用的一个语典,用得浑化无迹,令人直以为仅是眼前景。实际上,词人们常以“红桥”代指相好的女子所居之地,从而暗示所恋的女子本身。如周邦彦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姜變的“强携酒,小桥宅”之类,明初有一与 诗人林鸿相恋的张姓女子,因住在红桥之西,甚而被叫做“张红桥”。辛弃疾也精于此道,在此用“小红桥”暗示又一次经过当时相恋的女子的居所。然而物在人去,于是只能剩下没有消化完的相思之愁让他难耐。这无法排遣的愁绪,正是赋诗的好材料,于是他 骑在马背上不住地摇动马鞭吟句赋愁,竟把碧玉色的鞭梢都摇断了。两者若相比较,上片中那女子的痴情是内倾的,而下片中的马背痴情者,他的痴情却是外化的。因为外化得那么彻底,所以既显示出他的天真,也显示出他的夸张。摇鞭的细节,活画出了行人的 俊雅风流,也画出了他情不自禁的痴情相,极为富有表现力。
辑评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眉批:信手拈来,自饶姿态。幼安小令诸篇,别有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