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中外领导者的必读经典。这部典籍开卷就谈到了帝王治国的道理,让人感受到太宗为开创大唐盛世付出的良苦用心。
在第一卷的“君道”“政体”中,太宗多次和群臣分享执政的心得,常常通过浅显形象的比喻,阐述君王治国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在贞观初年,他告诉侍从大臣:“为君之道,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先。”
如果要靠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无法继续存活,实在是本末倒置。
他联想到,如果要安定天下,帝王必须端正自身,杜绝声色欲望的诱惑。
如果一味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不仅妨害政事,也会加重百姓的负担,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心涣散、众叛亲离。因而,太宗时常保持理性的自律精神,从不沈溺于安逸和享乐。
大唐初立,天下从乱世步入太平时代,这时皇帝应该怎么做呢?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又提出“治病”的比喻:“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当一个人大病初愈时,更格外需要将养调护,如果不小心让病症复发,就会让身体遭到更大的损害,甚至死亡。
因而太宗说:“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皇帝尤其需要兢兢业业、谨言慎行。如果他因此变得骄奢放纵,必然会导致朝政衰乱,国家覆亡。”
而这时,大唐的国运系在太宗一身,他因而每天都谨慎勤勉地处理政事,即使取得显著的成绩也不愿骄傲自夸。
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往往并不是人最了解的,九五之尊的皇帝,每天与朝政打交道,也总有他不明白的地方。这个道理,太宗就是从一个从制作弓箭的工匠身上学到的。
太宗年轻喜欢弯弓射箭,自以为懂得辨别弓箭的材质优劣与否。然而当太宗把十几把良弓给工匠看时,工匠却说:“都不是好的材质。”
原来,那些弓徒有其表,木心却不端正,所以它们的脉理也不正。工匠说:“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却不能把箭直射出去,所以不是上好的弓。”
太宗感慨,自己通过战争得天下,用过无数弓箭,尚且不能掌握鉴别弓箭的要领。而自己继任大唐皇位不久,刚刚拥有天下,对于掌握的治国道理,肯定比不上对于弓箭的知识。
他说:“我对弓箭的了解都有失偏颇,更何况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呢?”
此后,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官员,特意准许他们坐着和自己议论国事,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以便对民生疾苦与政教得失有全面了解。
治国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问,太宗的三个比喻虽然只涉及其中的几个要点,却生动地传达出治国的理念,让后世帝王乃至其他领导者,都能够借鉴并继承盛世明君的智慧。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中外领导者的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