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这首诗让郑谷名声远扬,被世人誉为“警绝”,写尽了无数游子的哀愁。
唐末诗人郑谷是一位善于咏物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浅近明白;经典诗句有咏菊花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有咏莲叶的“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还有咏柳、咏海棠的等等,但是这些都不及一首让他一夜名声远震名的诗有影响力,这首诗就是史上脍炙人口的《鹧鸪》,且一起来看。
鹧鸪
唐 ·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暖烟弥漫的草地之上,鹧鸪在自由嬉戏,它们羽毛彩色整齐如山鸡般美丽;阴雨天从青草湖边经过,听到鹧鸪在落花飘零的庙宇中啼叫。对于思乡的游子来说,听到这样的声音后,便会眼泪婆娑而湿了襟袖,女子听到这叫声也唱起了凄美的歌声;无边的江水上鹧鸪声不时传来,引发了不幸人儿的情感共鸣。夕阳落山时,鹧鸪在竹林中觅巢,显得更加悲苦。
(鹧鸪是一种羽毛五彩斑斓的鸟儿,古人常借鹧鸪的啼叫来抒发思乡之怀。)
此诗下笔首先从鹧鸪的羽色、形象与山鸡进行对比,没有具体刻画描写,却把鹧鸪的形态展示于读者眼前。承句紧随起句展开来写鹧鸪的声音,将情感悄然融合进来,再借助黄陵庙、落花进一步渲染气氛;在这种意境下,人的羁旅之愁就很容易被勾起;试想一下,荒寂的庙宇中鹧鸪在哀题,落花在纷飞,多么萧瑟的景象,瞬间让人心生苦涩滋味。诗人在这里很含蓄传神地将鹧鸪的声音借字眼表现出来,品之似乎已闻到了它那悲切的啼叫,似看到了它孤独的神貌,可谓是不加雕琢却巧妙达意,功夫了得!
最后的转、合句落笔写人物的心情,但还是却将鹧鸪贯穿在其中,将人同物两两结合,有实有虚,有声有色,二者相互映衬融合,将鹧鸪声的凄哀与游子心的凄苦有力表达出来,言尽而意未尽,打动人心,引人共鸣。
此诗构思精妙,它将鹧鸪与人融为一体而写,在语言、章法、炼意上皆极具超高的艺术表现力,风靡了整个晚唐时期,获得了文界的高度好评,诗人因此也名声远扬,从此便有了“郑鹧鸪”的称号;而这首脍炙人口的《鹧鸪》更是经久不衰,一直被流传到现在,在诗坛上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鉴友友提议,今儿篇后留点“小乐趣”供友们解闷:押平水韵“八齐”,题诗一首,自由发挥,题材不限。(也可新韵),期待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