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于寺庙有私,看他怎么判?僧尼私会被乡党告上县衙,郑板桥的判决竟然是:还俗结婚。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与文学家,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年已43岁的郑板桥得中进士。中进士后,郑板桥曾做过两任县令。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去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乾隆十一年,年过五旬的郑板桥自山东范县县令(今属河南)调任山东潍县县令。是年,山东发生大饥荒,潍县虽为繁华大邑,但是,因为连年灾荒,民众生活难心为继。主政潍县的郑板桥,首要任务就救灾济民。为了让大家灾年有饭吃,他开仓放粮,令民具领券供给。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为了给饥民以养家糊口的机会,他又组织人力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另外,他还发动县乡豪绅开厂煮粥,救济饥民。因为有了这些有效举措,全县饥民度过了饥荒,留下清官美名。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主政潍县期间,郑板桥还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一天,一众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解押到县衙,状告他们私通,求县大老爷严惩。在当时,和尚与尼姑有么,那可是伤风败俗的大事,按照一般官家的做法,是要重判的。但是,当郑板桥审明两人的遭遇后,不仅对二人未加惩罚,还判令二人还俗,以结连理之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原来这僧尼二人,未出家时是同一村人,成年后就相互爱慕,私定了终身。但是,女方父母却嫌男子有贫,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出走,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在附近寺庙做了和尚。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本来,一对坠入空门的男女,再难有交际,谁知,来年三月,在一年一度的潍县风筝会上,这对“断了线”的苦命鸳鸯竟又碰了面,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看他怎么判?


郑板桥听后,动了恻隐之心,遂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提笔写下判词曰: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郑板桥成人之美的判决,一时在潍县传为佳话。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郑板桥画,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
  • 郑板桥画作欣赏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郑板桥画,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他的画以竹、石、兰、菊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
  • 论装逼,我只服郑板桥!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郑板桥,虽然很少有人能完整背出他的任何一首诗,但郑板桥有两句话却流传颇广,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挂在嘴上,或者挂在墙上,一句叫“难得糊涂”。
  • 郑板桥绘画作品精选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