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刀,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军事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刀,中国武文化和侠文化的符号,为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一道闪耀的光芒。
一、刀的起源与发展简史
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一些类似刀形的打制石器。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最初,刀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存在着,随后,被赋予了砍杀的格斗功能,同时刀的形制也逐步定形。
刀最初的形制与剑类似,区别在于剑为双刃而刀则为单刃。进入青铜时代后,刀由石制变为铜制,商代的铜刀即是由石刀脱胎而来,这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金属制兵器的时代,但当时军队主要的近战兵器仍然是剑。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时,青铜剑形制已经成熟并出现了复合剑,这类武器是以锡含量较高的青铜做刃,锡含量较低的青铜做脊,使得剑刃坚硬而剑脊柔软,使剑不易被折断。在战国初期,齐国官书《考工记》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铜质兵器的宝贵资料。
到了战国中晚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娴熟运用,钢铁质的兵器开始出现,并且剑的长度达到了一米以上,大大加强了作战能力。
秦代时,军队的近身作战装备依旧以剑为主。到了汉代,钢铁铸的兵器进一步完善。汉代初期出现了淬刃技术,汉中期反复锻打钢铁技术发展为百炼钢技术,这些制法也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兵器的独特制法,形成了独特风格。汉朝中晚期,一种名叫环首刀的武器登上历史舞台。由于当时世界上除了汉民族外无人掌握如此先进的冶铸技术,因此环首刀成为和强弩一样具有威慑力的武器。汉制环首刀背脊宽,单刃,带有圆环,非常适合劈砍,大大加强骑兵的战斗力。汉王朝能够打败匈奴,确立东方霸主的地位,与这一先进武器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环首刀打败了匈奴。而环首刀的形制此后不断变化,甚至在抗战时著名的29路军的大刀队的武器就属于环首刀。
(图:秦青铜剑)
刀的发展到唐代又有了新的气象,《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唐刀无论从军事实用性还是艺术性上都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巅峰之作。后来唐刀流传至日本,被日本人进行改造,成为当今世界上有名的武士刀。
(图:陌刀)
元代时,蒙古人结合了辽金等游牧民族所使用的马刀的优点,并吸收了西域弯刀的优势,制造出更加适合骑兵作战的蒙古马刀,在马刀和强弓的帮助下,蒙古人的铁骑征服了广阔的领土。
明清时,由于部分技术的失传,加上匠师待遇低下,所以刀剑质量有所下降,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因此采取强硬措施督造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刀剑。清末出现了牛尾刀。而到后来,热武器的出现取代了冷兵器,刀这种创造无数辉煌战绩的兵器最终走下了军事史的舞台,成为许多藏家的心爱之物。
二、中国古代战争中最有名的刀
(一)环首刀
诞生于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环首刀作为近身作战兵器,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因为对匈奴作战使用了大量的骑兵,而汉剑两面开刃,不适合劈砍,容易折断,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处于劣势,环首刀在此时应运而生。一方面,环首刀单面开刃,背脊较厚,适合劈砍,大大加强了在马上作战时的杀伤力;另一方面刀上的圆环起到了平衡配重的作用。此外,由于汉代环首刀的材质多为钢铁,在材质方面远胜同时期的其他兵器,因此环首刀就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先进武器和强大国力的决定性作用下,汉军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被完全汉化。
(图:环首汉刀)
环首刀真正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历史记载,诸葛亮曾命一位叫蒲元的匠师督造3000柄宝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
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
三国以后,环首刀经过不断演变,在历史上延续它的传奇。
(二)唐刀
唐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达到了封建历史时期的巅峰,其中更以唐刀为最。唐刀,是唐朝时所发明的刀的总称。《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在《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所记载的四种刀中,横刀为短兵器,形制类似于汉环首刀但去掉了圆环(大概是为了方便双手持握),为当时唐军士兵所佩带的主要兵器。遗憾的是这种横刀目前只存在与历史记载,在我国境内还未曾出土过横刀,而在日本的正仓院则收藏有一柄从唐朝传出的横刀。仪刀更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多为禁军仪仗之用,所以仪刀的做工精致,装饰也很华美,其甚至还带有礼器的含义。障刀是一种近身战中使用的短刀,据推断应该是弓兵、弩兵的主要装备。与这三种刀相比,陌刀则显得更为神秘,具体形象至今无法考证,只知道这是一种步兵用来克制骑兵的大刀,有人推断其为长刀的一种,也有人推测是与现在日本的野太刀相似的武器。如果后者猜测正确,那么唐刀的形制差别则主要是长度的差距。
(图:唐刀四制)
三、 刀所代表的文化
(一)刀与剑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体系中,刀与剑总是被拿来一起比较,虽然在战争中,刀拥有比剑更明显的优势,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的地位却一直高于刀。具体原因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 剑在中国古代有着较为特殊的文化含义,剑代表君子,只有贵族和有德之人才有配剑的资格,而一般人是不具备这样的资格的。剑代表仁义,正气,与儒家仁爱治国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时,剑可以代表至高的权力,如穆公镇秦剑以及明朝时的尚方宝剑都有先斩后奏之权,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力。而刀则多为士卒佩带,用于作战,属于草根阶层,不受推崇。
2. 传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曾采首山之铜打造轩辕剑,作为炎黄子孙,中国人对剑的看法自然要优于刀。
3. 剑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代表王道。黄帝的轩辕,汉高祖刘邦的赤霄,楚王的太阿都是上古的名剑,代表的都是帝王的威势和权位,而刀则永远屈居剑之下。
(二) 文学作品中的刀
虽然刀的地位不如剑那样超然,但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刀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行刺董卓时,便借用了王允的“七星宝刀”,武圣关羽的兵器名叫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称得上是一柄神兵,在后世人的印象中,关羽的形象也必然是手持青龙偃月刀,胯下嘶风赤兔马的英武形象。这也反映出刀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刀与武侠更是有着不解之缘,金庸先生的小说《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中就着重描写了刀法的神奇。射雕三部曲之一的《倚天屠龙记》中更是有“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江湖传闻,把刀与剑放在了同等地位,而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这把屠龙刀而展开,整本书显得精彩纷呈。刀不仅在战场上大展神威,在小说家构造的江湖中也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霸道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唐刀锻造考》宋毅
2. 《剑和刀——中国古代兵器丛谈》杨泓 3. 《考工记》中的兵器学闻人军 4. 《中国文化赋予兵器的意义》徐新照
5. 《试论中国武侠电影冷兵器影像符号的视觉流变》吴 超
关于刀,关于剑,关于兵器收藏铸造工艺的那些事儿,欢迎刀剑、武侠爱好者加入刀剑学堂一起交流。
推荐铸剑刘师傅微信:liu15268786772
更多精彩免费订阅刀剑学堂:微信搜索→“daojianxuetang”(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