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么?他们自身符合大众眼里的优秀,却频频找一些“实在不怎么样”、对他们并不好的对象;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却总是选择一些在别人看来会低于他们能力的工作;或者更微妙的,让你觉得ta有些遥远,似乎总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又是如何形成一种自卑情结的?为什么我们说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今天我们围绕自卑来聊一聊。
自卑情结可能有哪些表现?
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着自卑情结的个体可能有着其中一种或多种表现(Warta, 2008; Mitchell, 2015):
1. 做事十分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个人或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种自我怀疑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2. 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因为他们会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与他人的比较才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扰,如果脱离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扰了。
3. 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地、过度地寻求他人的关注,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能依赖外界的关注/评价来对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4. 异常的争强好胜,攻击性强。还有一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得强大来弥补内心自卑的感觉,这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体希望打破循环做所的补偿式的努力。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是有区别的,自卑感是指一种“比不上”的感觉(feelings of inferiority),而自卑情结相比于自卑感一种更负面的恶性循环。它更像是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是如何产生的?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就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
1. 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所体会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个体在童年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无助(helplessness)、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而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将来长大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2. 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则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对次生自卑时,会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很无助,自己比别人弱小,或者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
要知道,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体验过,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结却往往会是不健康的。
你是一个容易自卑的人么?你有哪些特征呢?在评论区留言给我们吧
收藏文章?不如顺便关注我们——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