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很多人喜欢《红楼梦》。她最初出现,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那时书名叫《石头记》,故事只有前八十回。
我第一次读的是《石头记》,上小学的时候,只觉得晦涩难懂,很多字不认识。
小学毕业那年,在表姐的大学课本里读到《红楼梦》选段,从此着迷。《红楼梦》也成为和我相伴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每次挑灯夜读,都忍不住为曹雪芹为书中的地点和人物取名的智慧拍手叫好。今天,我来说说全书开篇出现的人物之一——甄士隐。
文章给予甄士隐的笔墨不算多,后面也没有再出场,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姑苏,今天的苏州,有幸我也居住在此。书中所说的阊门,确有其地,旧址城墙保存完好,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甄士隐就住在阊门十里(势利)街上的仁清(人情)巷里。神仙一样人品的人物住在一个市井繁华地,及至后来遇到贾雨村这样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
《红楼梦》里的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作者说他是神仙一流人品。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以为他如若不是因为祖上富贵,衣食无缺,也不能过上这样的闲雅日子。说到人品一流,我倒未必肯信的。
曾经独自一人跑到苏州的老旧巷子里闲逛。小桥流水边,古巷幽长;吴侬软语里,庭院深深。
其时,一扇破旧雕花朱漆木窗下,传来一阵敲击玻璃杯的声音,仔细听听,倒也有音律可寻。我正暗自思忖,这年头,敲玻璃杯配乐有些太格格不入吧。
正想着,里面传来咿咿呀呀的一个苍老的浑厚的男声,唱的是昆曲《牡丹亭》,华丽婉转,在幽静的小巷里惊艳了时光。
在苏州老巷里听到的昆曲使我想到了这葫芦庙的甄士隐,那时觉得他坐享其成,靠着祖上留下的财富,过着小资情调的生活,和真正的隐士是不匹配的。
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想法。
甄士隐的善良,完全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
中秋夜,甄士隐邀请贾雨村饮酒赏月,他真诚的赞美贾雨村的才华,并说他“必非久居人之下者,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
贾雨村叹囊中羞涩,甄士隐“不待其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
以及从丫鬟娇杏看到贾雨村时,心下乃想:“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
甄士隐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看到别人难处,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但顾及别人的颜面,并未冒失地施以援手。
他的举动不由得让我想到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很多学校不再要求学生申请困难补助,而是根据学生使用饭卡的次数,集合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偷偷将钱打到学生的卡里……
因为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尊心比别人要强一些,怕别人因此而看不起自己,怕自己被曝光在大庭广众下……
真正的善良,是以不伤害别人,不消费别人的苦难为前提的,不管你是不是无心的,都应该想到这一点。
甄士隐的善良,还表现在为别人考虑周全。
书中写到,他命小童速去封银五十两的同时,并置备了两套冬衣,还为贾雨村想好了出发的黄道吉日。这一切,应该是他心中筹划已久的。
第二天,甄士隐还想着写两封推荐信,方便贾雨村在神都能有个住宿的地方。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吧!
甄士隐有一颗坦荡荡的赤子之心,与人交往不求日后回报,这和心机深沉的贾雨村不可同日而语。
甄士隐对别人的帮助,不求回报。
只因爱其才,便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依然是功利心非常严重,这样的人可能会被称为“傻子”。
曾经有个朋友很坦白地对我说:“我对你好,是希望你以后能回报我!”,这样的友情使我不堪重负,不久后彼此就不再联络了。
反观贾雨村,得了帮助,不及面谢恩人,便急吼吼地奔赴名利场求取功名了。即使后来得知甄家小主人遭遇劫难,因怕耽误自己的仕途前程,便也不念旧恩,不闻不问了。
甄士隐只看到贾雨村的才华,却没有看清他的为人。
甄士隐的“神仙一流人品”,还表现在他的才华和归隐。
当初贾雨村每日以卖字作文为生,甄士隐因爱其才常与他交接,并时常邀请贾雨村到自己家里畅谈。
还在家里经常说贾雨村必非久困之人,连家里丫鬟都知道了。如果没有根基深厚的学识和满腹经纶,怎么能有识人才华的慧眼。
后来,一场大火导致他家道败落,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甄士隐一听,马上切实无误地注解了出来。以他的智慧和才学,如果入世,也未必不能谋求一官半职,只是他不屑罢了。
他选择归隐,不是一个人独居在大山,而是和市井老百姓打成一片,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甄士隐是为了追求自由和更有意义的生活。
甄士隐是一个正直的人,身处那个社会,只能隐居;贾雨村是一个小人,在封建社会的官场如鱼得水;正如北岛先生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他的名字“甄士隐”,在我看来,其实是“真隐士”。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他是真名士,隐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