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贝利萨留)
【1860年5月2日】郑孝胥小传:建立满洲国的首席汉奸,写下“交通银行”四个大字
1860年5月2日,郑孝胥出生于苏州胥门,因此名胥,字苏。他祖籍福建福州,家里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自祖父起,郑家四代出了十个举人,五个进士,两个被钦点为翰林,荣耀至极。
1882年(22岁),郑孝胥以福建乡试第一名(谢元)考中举人。
1885年(25岁),郑孝胥任李鸿章幕僚。1889年(29岁),郑孝胥考取内阁中书。两年后,郑孝胥到日本,先后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神户、大阪总
1894年(34岁),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郑孝胥回国,担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
1898年(38岁),郑孝胥积极参加变法维新,与维新领袖唐才常交往颇密,还曾面见光绪帝。
因维新派有“围园杀后”计划,慈禧先发制人,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失败。郑孝胥并未参与计划,未受牵连,反而受到赏识,开始官运亨通,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广西边防大臣等要职。
(左一为郑孝胥)
1906年(46岁),清政府开始立宪运动。郑孝胥积极活动,参与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努力推动新式教育。他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帮助尽快召开国会。
1909年(49岁),郑孝胥任锦瑷铁路督办。1911年,升任湖南布政使。然而,就在郑孝胥前往湖南上任的路上,辛亥革命爆发了。
无奈之下,郑孝胥只好躲到上海做“晚清遗老”。他发誓不当民国的官,不承认民国的年号,其诗文书法落款全都用宣统年号。
郑孝胥的书法,是当世顶尖水准。他与于右任,并称为北于南郑。隐居上海的日子里,他常常卖字,一字可卖至少十两。
当时一个银行老板找到郑孝胥,花了4000块大洋,让他写下了“交通银行”四字。这四个字至今交通银行仍在使用,随处可见。
郑孝胥自己说:“曾鬻字沪上,年入二万金。”
郑孝胥作为清朝遗老,颇有几分名声。1917年,溥仪特赐“贞风凌俗”四字匾额,以示褒奖。郑孝胥十分欣喜,把它装入镜框,高悬于住处“海藏楼”上。
1923年(63岁),17岁的溥仪下诏,任命郑孝胥到北京担任懋勤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老师。第二年,郑孝胥任总理内务府大臣,“位极人臣”。
不料,此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郑孝胥利用以前与日本的关系,在日本使馆的帮助下,帮溥仪逃到天津避难。
郑孝胥曾有著名预言“三共论”:“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
到天津后,郑孝胥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一切事宜,并秘密筹划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郑孝胥积极与日方联系,负责起草了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唆使溥仪投靠日本人,“中兴清室”。他还让自己的孙子娶了溥仪的二妹,攀上了皇亲国戚。
1932年3月8日,郑孝胥随溥仪登上前往长春的列车。3月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满洲国成立了。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长,是满洲国的真正首领。用溥仪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只负责盖章。"
(郑孝胥与溥仪等人在“伪皇宫”前合影)
随后,郑孝胥与日本关东军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这时,虽然内阁各部总长都是中国人,但实权都在日本人手里。郑孝胥也不得不感慨:“何事与人说时命,残年由遣待苍茫。”
1934年,溥仪称帝。郑孝胥不满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该让它自己走走,不该总是处处不放手。”
(郑孝胥手书溥仪《执政宣言》)
这下惹恼了日本人,1935年郑孝胥被迫离职,连存在银行里的“建国功劳金”也取不出来,想迁离长春也不许。只能在宪兵队的监视下,在家里写字,做诗。
1938年3月28日,郑孝胥在新京(今长春)暴卒,传言被日军所毒杀。溥仪赐予谥号襄勤,满洲国为他举行了国葬。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23篇作品,营员“贝利萨留”的第30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