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说起郑孝胥,分明是个大才子+书法家,
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不高,
主要因为他出任过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为日伪卖过命,
大家在情感上接受不了。
人品和书品
不难理解,从知人论艺的角度出发,人们在赞美一个人的人品高时,也推崇他的作品;而指责一个人的人品,其作品也受到牵连。
比如,书坛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毋庸置疑,有人说,这个“蔡”原是指蔡京,但因为他是奸臣,所以宋四家就被改成了“蔡襄”。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没有以人品论书品的积习,这些人的作品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幸而,郑孝胥其人其书也是传奇,他的政途虽让大家颇有微词,但是后人还是抵不住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
那么,郑孝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福建省闽侯人,
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父亲和叔父同时为咸丰2年进士及第,
他更是在22岁就考取了福建省乡试第一名,成功中举,
25岁正式步入仕途,
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后来被清末帝溥仪看中,
出任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看似仕途
据说,最后还是被日伪政权秘密毒杀。
这一生后人听来唏嘘不已,可是回望历史,他生于1860年,这一年,举世瞩目的圆明园被毁,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局之内无人可免于难。有人选择避世不出,有人选择出仕一搏,但值此时局动荡,内忧外扰,谁又能真正预测未来的命运。
郑孝胥的父亲常年在京供职,他生于清,长于清,所以他对清王朝的留恋并非我们后人可想。一为清朝复辟,二为自己的人生仕途,他选择夹在满洲国与日寇之间,自然也是知道稍有疏忽,就万劫不复。如果他选择留在闽地做个闲散文人,或许命运就有所不同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
现在我们抛开他的政治信仰,且说他的才情和书法,客观的说,真真是少见的大家。
当年,陈衍曾颁布过当代诗人榜,第一名位置空缺,郑孝胥赫然排名第二,他评论说:“恨无长篇,否则可为第一”。大概就是说,郑孝胥要是多写些长篇大论,第一的位置就非他莫属了。
“同光体”在清末诗坛,大行其道,我们现在熟悉的陈三立、陈衍、郑孝胥、陈宝琛、沈曾植、袁昶、沈瑜庆、林旭、李宣龚、范当世、陈曾寿、俞明震、夏敬观、胡朝梁、陈书、叶大庄、何振岱等都是同光派的代表。
这个诗派不以盛唐诗为标榜,而是提倡宋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他们早期还有些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另外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他们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
郑孝胥作为“同光体”的重要作家,他同情和拥护变法维新,也有富于现实内容的诗文问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以撒说:“他在闽派中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他主张诗歌要“兴象才思两相凑泊”,他的诗就是笔墨清隽峭硬,清苍幽峭,富于兴象。
书风清隽峭硬
他的书风与诗风似乎多有相通。
释文:积薪之美,更览稚恭(庚翼)。名齐逸少(王羲之),墨妙所宗,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愧时誉这未尽,觉知音之罕逢......
他的字咋一看就是逸兴湍飞的张扬,所有的横折笔画,都很突出,丝毫不隐蔽,反而乐于彰显转折的结构,这一点与赵佶的“瘦金体”十分相似,只不过赵佶细化了,而郑孝胥粗化了,于是有了鲜明的不同。
时人曾评价郑孝胥的书法,“其书初学柳诚悬,后参以黄山谷,瘦硬飞舞,有不可一世之概。”柳诚悬就是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黄山谷就是“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
好的书家,肯定是以古为师,有所源流,而且还未必只学一家,往往是融各家之法,化成一家之笔墨。
他早期还学了唐人欧阳询、颜真卿和宋人苏轼的书法,到晚期入手北碑,乘碑学思潮一鼓作气,善学善变,最后形成独树一帜的郑体。所以他作品中的笔力的浑厚粗壮得益于颜真卿、苏东坡,而险峭则来自于北魏碑刻。
他的字在当时就价格不菲,据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隐居海藏楼,以鬻字为生,每字就值白银十两。要知道当时北大、清华的教授工资也不过二三百两,足见其价。
当然有人说他的书风旷达,大刀阔斧,也有人说他盛气太过,止于外表。个人书风形成诚属不易,风格形成之后的完善更加不易。欣赏者识其人、识其字、识其文,有所感动,有所喜爱,有所收获就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