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早有小津安二郎把女儿要出嫁,父母期待又难舍难分的主题拍摄的惟妙惟俏。后有是枝裕和,不仅在本土颇具影响力,更将日本家庭电影推上了世界的舞台。
冯小刚上高晓松的节目谈《芳华》,讲到自己的风格,内心的柔软,对温暖的、善良的东西的追逐。冯小刚受女儿的影响喜欢上说是枝裕和的电影。
冯小刚说是枝裕和的电影表面上是日常生活的流水账,但在流水账里有一种"涌"的感觉。那种"涌"就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力量,能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久久难以忘怀。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为何有太多迟了一步的遗憾……
是枝裕和以细腻的手法,探触了生命中需要温柔以对的本质问题。故事通过一次家庭聚会,精准地捕捉家人间珍贵的情感。母亲擅长的料理、煮饭时家人的对话,将对于整个家族的回忆一一唤出,在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里,让人细细品味属于每个家庭共有的故事,关于误会与谅解,亲情与宽恕,还有珍惜--人生就是不断的失去,而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是枝裕和说:" 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步履不停》豆瓣评分8.8,静默而漫长,故事很平凡。讲述了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携曾为寡妇、带有孩子的妻子返家滞留一日的日常生活。
是枝裕和一向擅长用琐碎的日常互动,以及平淡的镜头来营造空间中微妙的气氛。
是枝的高明之处在于拍出了生活的"涟漪效应"。一个在电影里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人,他的死亡却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中心,在漫长的15年来冥冥之中影响着相关的人。
01、误会与谅解:忘不了过去,我无法释怀
父亲恭平是一个退休的老医生,却心系诊所的事务;长子纯平在15年前因为救了落水儿童而溺水身亡;次子良多并不希望继承父亲的事业,关于未来,他有着自己的期许。
女儿和母亲关于父亲不做家务,保持"医生"的"体面"进行了玩笑式的讨论。一个父亲"希望体面""在乎名声""极其看重自己医生事业"的鲜活形象就出现了。这也为父亲与良多因为彼此对待事业的理念不同,而埋下了矛盾的伏笔。
是谁也理解不了彼此的感情。姐姐千奈美觉得弟弟良多还是多年前的性格,最亲的人,心里还有爱,就这样越走越远。
良多固执地选择远离家乡,在异地当起了绘画修复师。可即使他步履不停地打拼,多年忙碌之下还是换来了失业,生活困顿。
良多知道父亲永远不会理解他选择的道路,两人之间有一条深深的"鸿沟",在父亲在世的日子里,他两之间常常陷入尴尬的对话中。
良多总是被父母和纯平弄混,想要辩驳最终又沉默的怅然。
父子俩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误会、不解越来越深,良多很久没有回家。
良多从小生活在优秀哥哥的阴影里,他认为父母一直把大哥挂在嘴边当作理想的标准,对于必须活在现实里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由香里带着前夫的孩子淳史与良多结婚,在家人团聚时时她竭力表现为一个好媳妇,最后却发现始终有着难以亲近的隔膜。
不被父亲认可没有人在乎想法的良多,没有办法融入吵闹日常的爷爷,被奶奶各种有意无意带出来的语言讽刺的由里香,早熟的小墩……那一种明明就很想把一切都说出来,可是叽叽喳喳到一边发现没有人在听于是安安静静闭了嘴,难免有些苍凉。
父亲希望儿子成为医生继承诊所,儿子却跑去做油画修复。父亲年轻时的出轨,原来母亲一直都知情。母亲对待儿媳客气的宛如客人,盘问什么时候生孩子。正如妻子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偷偷听的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秘密,并不会因为亲密的身份关系而自动共享,这些只被自己了解的想法反而会成为家庭关系的隔阂。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主角有一句台词:我忘不了过去,我无法释怀,打败不了生活,打败不了命运,我没有能力打败它,我知道。
良多也知道他心中的那道坎并没有迈过去。
02、亲情与宽恕:终于原谅父亲,接纳自己
大哥纯平的去世是这个家庭最大的伤口,一下击垮了对儿子寄予极大期望的父亲和深爱他的母亲。
一家人的聚会上,大哥如何优秀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让身为良多非常苦闷。良多生活在优秀大哥的阴影下,在毕业后选择了一份和"医生"毫不相干的职业。
母亲与父亲均对儿子良多娶了一个寡妇并带着孩子的事实感到不满。
但母亲的表现与父亲却大大不同,这也是两个人物性格塑造的精妙之处。母亲一直用最礼貌的语言,热情地招待、体贴地照顾着尤香里。看不出一丝讨厌的情绪,临走时,还将一身漂亮的和服送给了由里香。
母亲最真实的写照,她对儿媳妇的好并不虚伪,那是出于她本真的善良和友爱,但作为母亲,她仍旧希望儿子有个"世俗标准"的妻子。
良多的父亲,则显得严肃而刻薄,父亲骄傲式的自尊、不友好与不接纳显得那么直接。
母亲不希望良多娶寡妇是因为她心里有个心结。父亲在良多小时候出轨,母亲没有点破父亲的风流韵事,直到父亲去世,母亲毫不留情的将父亲的衣物烧毁。隐忍不发,其实早已把人生看透。母亲并没有宽恕父亲。
母亲和父亲是认为是芳雄害死自己的长子纯平,每年纯平的忌日都要芳雄前来,目的是要芳雄良心不安,永远记住纯平为就他而死。
对于父母来说,在父母眼里纯平那么优秀、将来会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因为救了这个各方面极其平庸的孩子而失去生命不值得。"对父母来说都一样。"如此平淡仿佛不讲道理的话,却恰恰是无数父母真正的共鸣。
母亲也始终没有宽恕那个让儿子纯平失去生命的芳雄。对于母亲来说要原谅芳雄,要大度的释然说一句没有关系,她不能接受所以没有办法原谅。
父子之间的冷战与争吵终于回归于原谅,因为良多体会到,父亲终究是父亲,对于无法见到儿子最后一面这事,无论身为父亲或医生都一定是后悔且自责的。
对于母亲过分在意大哥的逝去,良多有了自己的女儿后,他理解母亲的做法。他延续了母亲的做法,像她一样用长柄勺给墓碑上浇水,回程路上指着看到的蝴蝶向女儿说:"听说啊,只要纹白蝶活过了冬天,第二年就能变成黄色的蝴蝶飞回来呢……"
故事中,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似乎在慢慢的消解,然而总是慢了一拍。
与带着渺茫希望与自我安慰的黄蝴蝶传说一样,亲子代际之间的温暖也会带着无法避免的伤痛不停传递下去,只是或许会慢了一拍。
03、失去与遗憾:最令人痛心的,就是来不及好好告别
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道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影片中的母亲是一种传统奶奶的形象,操持家务,疼爱(孙)子女,亲切慈祥,但当看到蝴蝶时的突然的神经质,无声地告诉了观众这个母亲其实依然活在长子离世的悲伤下。
纯平是家中的长子、标准的"上进青年"却因下海救人永离人间,给父亲留下巨大的伤痛和遗憾。
作为医生和父亲的他没能见到自己长子的最后一面,让父亲一生都在自责并后悔。
这世间的许多种悲伤中,子欲养而亲不待堪比切肤之痛,令人神伤。
母亲想和良多一起去购物。
父子在海边短暂相处,关系得到短暂的和解,他们说有空要一起去看球赛。
三年后,父亲离世,不久以后,母亲也跟着走了。
当然,最后良多也没陪父亲去看过一场球,更没有开车载着母亲陪她去购物。
人生,步履不停,而我们总是慢半拍,让遗憾变成了终身遗憾。
很多年之后,"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的感伤仍会不时地袭上良多的心头。
当局者迷,良多一直没有想通。
父母中年失子,是何等痛心。作为留在他们身边的儿子,不仅没有体谅他们,反而一直被去世的人所困扰,这岂是一个儿子应有的胸襟。可惜,直到很久以后,良多才觉悟出来。
《步履不停》: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旁人不能理解的伤痛。
电影《步履不停》里,良多一家最后一次照全家福,父亲在发脾气,良多不理解父亲为何发脾气。
当其时的他,为回避内心的痛苦,对父母选择疏远,一年只回一次家。直到父亲去世、母亲发病的时候,良多才惊觉,自己是多么多么地爱他们。
父亲与良多关系的紧张,揭示了无数家庭当中那本"难念的经";母亲与父亲的爱,揭示了"大风大浪"最后释然的无奈;母亲对良多的爱,揭示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用是枝裕和自身的话说,他在母亲去世后倍感后悔,他想透过良多的眼睛,呈现和家人相处的日常,捕捉最细微的情感跌宕。
有人这样评价这部片"日本的家庭电影已经是世界巅峰了,步履不停是巅峰中的佳作。"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那本书里这样说:
"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件所裹胁。这是无可避免的。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良多的余生,似乎会永远回忆起在父母家的那一天。"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白居易的《送春》诗:"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每个人自出生起便向终点步履不停地前进,《步履不停》的良多来不及和父母和解与告别,沉默而苛责的父亲,唠叨太盛的母亲,倍感压抑的聚会,仿佛都是良多曾经逃离的正当理由,只有到最后,良多才逐渐看清了这里面父亲的慈爱,母亲的隐忍,家人的互相包容和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