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地点——宁德县支提寺。(闽东革命纪念馆供图)
宁德网消息 (周晓京 习贵/整理)在蕉城区霍童支提山千年古刹华藏寺前的小山丘上,屹立着一方“中国工农纪念碑”,这座青石纪念碑高235厘米、宽74.5厘米,立于1984年,碑文及落款为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叶飞所题。纪念碑坐落于方亭中,四周青松翠柏,愈显庄严肃穆,见证闽东这方红色热土上的一段峥嵘岁月。
1934年9月,闽东特委根据先遣队“力量要集中,要有主力红军”的建议,将连罗十三独立团与闽东独立团合编,在宁德支提寺正式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师。
闽东革命如火如荼,为独立师提供基干力量
1932年下半年,叶飞奉命由福州赴闽东巡视工作。当时,宁德霍童地区已有30多人枪的工农自卫队。
1933年5月28日,叶飞和中共当地区委书记颜阿兰率工农自卫队举行“霍童暴动”,缴获100余支枪,并于同年6月底创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3支队。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19路军在福州打出抗日反蒋的旗号,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叶飞决定抓住时机,发动全区性武装暴动。从1934年1月7日起,整个闽东地区先后发起此起彼伏的大规模武装暴动,很快形成一个100多万人口的红色根据地,并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福安、寿宁、福鼎、宁德、霞浦、连江、罗源等7个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政府和800多个乡政府、面积达500余里的红色区域。同时于1934年2月,组成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2团,接着成立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13团及寿宁独立营,这就是后来成立的闽东独立师的基干力量。
先遣队过闽东,壮大闽东红军武装力量
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至闽东,叶飞亲率闽东独立第2团与寻淮洲军团长、乐少华政治委员、粟裕参谋长和刘英政治部主任会合。
当寻淮洲提出扩充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想法后,叶飞仅在3日内就动员了1000多名翻身农民前来参加红军,使北上抗日先遣队实力得到扩充,同时闽东独立第2团也扩充到800余人600多支枪的队伍。
先遣队留在闽东地区的数百名伤病员,其中有团、营、连、排干部,他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成为闽东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批伤病员治愈后,大部分充实到闽东红军中,先遣队干部鲁国耀、吴望水等先后担任连罗十三独立团排以上的指挥员。他们带来了中央苏区的工作经验,给闽东地方武装传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培养了闽东地方红军英勇顽强、勇敢善战的战斗作风,加强了我地方武装的军事素质,使得战斗力显著提高。先遣队还将攻克罗源战斗中缴获的枪支弹药交给连罗十三独立团和闽东独立团,大大改善了地方武装的武器装备。此外,根据先遣队补充兵员的要求而征选的1500名新战士因追赶不及未被先遣队接收,其中一部分充实到闽东红军中去,使闽东主力红军的扩编有了充足的兵员保证。兵员、枪支、干部三者具备,成立闽东独立师的条件成熟了。
闽东红军独立师在支提寺正式成立
闽东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国民党福建当局极为恐慌,调集敌四十九师向闽东苏区进攻,红2团进行顽强阻击,掩护了中央红军抗日先遣队转移。为保卫苏区,中共闽东特委根据先遣队“力量要集中,要有主力红军”的建议,决定将红2团、红13团以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200余名干部战士,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1934年9月底,红2团与红13团甩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经过数日行军,在支提山华藏寺会师,并完成编组,在宁德支提寺正式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师。叶飞任独立师政委,冯品泰任师长、赖金彪任副师长(兼第1团团长)。
全师共三个团、一个特务连,另设两个红军独立营,计1600多人,940多支枪,连同各县独立营、警卫队、赤卫队、红带会等地方武装,全闽东革命武装达数万人之众。从此,闽东苏区有了一支特委直接指挥的主力红军,使得全区游击战争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革命掀高潮,成为秋收斗争生力军
独立师成立后半个月中,就“冲破敌人主力,消灭数处整个民团,收缴武器200余支,开辟了宁(周宁)罗(罗源)方面的新苏区,掀起古(古田)屏(屏南)方面的革命浪潮,成为秋收斗争中一支不可战胜的生力军。”
赖金彪率独立师二团和独立师特务连共500多人,主动出击,又全歼石堂(今蕉城区虎贝乡梅鹤村、文峰村一带)反动民团。经过艰苦斗争,逐步开辟了以福安、连江为中心1万多平方公里的闽东根据地。
1937年春,闽东独立师改称中国人民红军闽东独立师,当年该师有1300余人,1938年初编入新四军第3支队。中央红军长征后,闽东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