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概述
1定义:编年体,就是按照年时月日的时间顺序来记载史事的体例。
(纪传体是横向的,用不同例目来记载,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是纵向的,以时间为中心)
2创立和发展:
从殷墟卜辞(干支纪日以纪事)和青铜器铭文的标时记事的形式发展而来。
商代晚期、西周早中期的金文大多把记日放在记事文字的最前面,月、年放在后面。西周晚期,有的金文中年月日全备,且记时部分放在记事文字之前
西周各国史官用编年体记史,称“春秋”(史料)。
先秦:如《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编年体是主流,但不完善。
东汉:荀悦《汉纪》,创立编年体断代史。(梁启超 “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衰落。
魏晋南北朝:如袁宏《后汉纪》、东晋孙盛的《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略《宋纪》
[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下 “国史类”收录编年、纪传体史书。最早对史书划细目。
《隋书·经籍志》:史部中,正史和古史分别著录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 。
司马光《资治通鉴》:通史,使编年体真正成为可以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地位,出现了撰写编年体史书的风起,其后学称“通鉴热”,形成从上古到清代的编年体史书体系。
3编年体史书的长处与缺陷:
以时间为中心,容易看清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同一时间内不同事件展开,烦乱,故后人创立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
4起居注、实录、纲目:
(1)起居注:皇帝的编年言行录,南北朝始有。唐宋起居注存世两种:唐初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南宋周密的《乾淳起居注》一卷
(2)实录:是以皇帝为中心,记载这个皇帝在位时期的史事的编年体史料。宋代修撰实录的材料来源,一是起居注;二是时政记:宰相和皇帝议论政事的记录;三是日历,是根据起居注、时政记以及大臣的墓碑行状经过初步整理形成的资料;四是政府各部门的档案资料。
唐实录:韩愈《顺宗实录》
宋实录:钱若水《太宗实录》(殘)
重要编年体史书介绍
A、(《春秋》、《左传》)
B、《竹书纪年》
一、汲冢书的发现:
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太康元年(280)、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出土大量的殉葬品,包括大批写有战国文字的竹简。传世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琐语》。
经荀勖、束皙、杜预等学者的整理,共得书十六部,七十五篇。
二、竹书纪年的内容与特点:
成书于战国中期。当时称《古文纪年》,又称《汲冢纪年》。郦道元《水经注》,引作《竹书纪年》。
记事时间:上起夏初,三家分晋后只记魏国史事,记事下限是魏襄王二十年(BC299)。
记事体例特点:大事记。《隋书·经籍志》在小类类序中,称“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
四、今本、古本的区别
古本:西晋发现《纪年》十三篇 ,用夏历
今本:明嘉靖年间出现的《竹书纪年》二卷,有沈约注。上起黄帝,用周历。(伪作。辑古之作,亦有价值)
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C、[汉献帝]荀悦《汉纪》(《前汉纪》)三十卷
编撰过程:仿《左传》体例,将《汉书》加以改编,三年成。
内容 :时间同《汉书》,把《汉书》传、志、表按照时间先后加以剪裁,编排到各帝纪中,成12帝纪。
特点:恢复编年体编写,确立编年体大致完备的规模。梁启超称“此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
1) 创立编年体断代体例,以西汉12帝作为事件纲领,时间上更集中,体例上更符合儒家史观。
2) 将编年体中汇入了纪传体成功的记叙方法,采用追叙、补叙、使事件尽量集中。记叙人物活动及重要事件时,说明前因后果,使编年体也可以自由广泛地记载历史事件。
3) 精心撰写史论
4) 叙事简明扼要
上承《春秋》《左传》,下启《后汉纪》《资治通鉴》
断代史:班荀二体。《汉纪》、《汉书》被看作我国编年体、纪传体代表作。
D、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 (编年体通史)
编纂原因:当时史书过于冗繁;借鉴史观“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编撰经过 :最初,司马光编撰《通志》八卷,上承《左传》,下至秦亡。
神宗即位,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作序。
记事时间和体例:上起周威烈王23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1362年的历史。(事实记事在三家灭晋,与《左传》相接)。
全书分十六纪: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编撰方法 :
l 刘恕:魏晋南北朝部分。著有《资治通鉴外纪》、《五代十国纪年》
l 刘攽:两汉部分。著有《东汉刊误》
l 范祖禹:唐代。著有《唐鉴》12卷,人称 “唐鉴公”
l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三个步骤:
1编写丛目:事目(按正史,按年月日标出历史条目)——丛目(从其它史书摘录相关材料)。
2组织长编:对丛目中材料进行考订整理,对矛盾处考证。“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大字正文,小字考异。
3笔削定稿:
体现集体修史的优势,也可由統一体例,后世编年体史书多仿比。先修长编成为后世编年体修史的惯例。
司马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三十卷
特点 :
1编纂学(在荀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编年体,使其成为真正可以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例)
取材:兼收并蓄,不遗巨细。主要取自17部正史,参考旧史小说等。
体例:在纪人叙事时吸收纪传体写法
语言:多名篇佳作
2史学思想:鉴戒史观。(以政事史为主)
史论“臣光曰……”
继承儒家思想,记事客观,不谈灾异祥瑞,不为尊者讳
相关著作
“网罗宏富,体大思精 ” 形成“通鉴学”。
内容:续编、注释、考证、简编;
体例:直接促成纲目体、纪事本末体产生。
1、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
仿效《春秋》、《左传》,创立了“纲”与“目”。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记载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即纲;之后叙述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即目。这种体裁称为纲目体。
纲目体史书体系:上起上古,下至清末
朱熹继承春秋笔法,总结国家理乱、君臣得失,封建正统观念浓厚,受到朝廷重视。但春秋笔法削弱了纲目体史书的史料价值。
2、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南宋时期三种通行的注本:托名司马康的《释文》、史炤《释文》、蜀费氏本《通鉴音释》
实为校注;注释内容丰富,尤其地理沿革;《考异》、注文behind正文;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司马氏功臣”
各种续编
(一)[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祖建隆元年(960)——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九朝168年历史。
修撰原因:各家之说不为信史;以史为鉴
修史方法和体例遵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史书特点:宁失之繁,勿失之略。
史料价值: 在北宋历史研究方面家之最高,远超过《宋史》
谜团:“斧声烛影”之谜
[明以後漸漸亡佚,清初僅175卷,后從《永樂大典》中輯出520卷,缺徽宗、欽宗兩朝]
(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
高宗建炎元年(1127)-绍兴32年(1162),记载高宗时期的历史。
(三)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250卷
(《四库全书总目》归入“纪事本末类”,应为编年)
始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46的历史,经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
内容以宋、金通和用兵之事为主。
记事特点:按年月日的顺序记事,凡勅、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原文照录,不加删削论断,故名《会编》。
材料征引丰富。
B、记载宋元历史的编年史
明代陈桱《通鉴续编》,王宗沐、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
清代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184卷(万斯同、胡渭、阎若璩等参与修撰)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最重要最好
记载宋元历史(960-1368)辽、金、西夏也有
C、记载明代历史的编年史
1、[明末清初]谈迁《国榷》 (私修)
记事时间:上起元天历元年(1328),至明弘光元年(1645)。
史料来源:明代的历朝实录、崇祯朝邸报以及一百多家明人著述。
修史过程:1647年书稿被偷,重又发愤著述,最终完成《国榷》。
清建州女真的历史很有价值。当朝人写当朝事,重记明后期历史,试以修史总结明亡教训。
特点:秉笔直书
2、陈鹤、陈克家《明纪》60卷
记事元至正11年(1351)——清顺治十八年(1661),包括了明朝以及南明政权的历史。
3、[道光-咸丰]夏燮《明通鉴》100卷
三部分:《前编》元朝、《正编》明朝、《附编》清朝(康熙三年,施烺攻台)
实际记事到1648年设台湾府。
如何利用编年体史书:史事发生时间、系联法,注意注文,歧义材料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