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东郭先生和狼背后的故事,中国古代的荷兰地——中山
明代马中锡《东田集》中的《中山狼传》讲: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赵简子因此恼怒拔箭射中“狼人”,致使狼精未化作人,但并未致命。
人狼大战就此展开,途遇去中山求官的东郭先生,因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而救下狼精。赵简子追至东郭先生时,并未得知狼途甚怒,并放下狠话“挡我杀狼者必杀之”,便扬长而去。
狼精被救之后不仅不报恩,还强理“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要吃掉东郭先生。危急之下东郭先生绕其满负诗书的同行伙伴驴兜转起来,躲避狼精的扑咬,又黄昏将至如果不尽快结束战斗引来狼群那就是真的无路可逃。
此时东郭先生急中生智,说按人的规矩你要吃我,我又有恩与你,想解决这样的矛盾的事就需问三个智者,他们都觉得你可吃我那便心服给你吃,狼精化人心切便喜答应并一同上路寻三个智者。
途遇百年老树和年长母牛,都因年轻时服务人们功德满满,终老了还要牺牲躯体为人奉献最后的价值,而觉得东郭先生只是救了狼精并没大的功德于它,狼精遵循天道吃他并没什么错。
在最危急的时刻偶遇一位老者,老者讲各自都有道理只凭言语无法判断东郭先生应该被吃掉,只有还原当时情景才足以决断,狡猾的狼精以为老者同样愚钝便窃喜应了,被东郭先生捆绑后藏入书袋并压入书籍。
切机,老者让东郭先生杀狼然他却说“不害狼乎?”老人苦笑“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东郭先生恍悟,便与老者操刀杀了狼。
看似一则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其实背后隐藏了一段强盛王朝败落的历史,以及后世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
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实际是晋国执政者。在故事里他象征的是晋国,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强国之一,公元前1040年 ~ 公元前403年。
晋国地理位置处于中原正中心,也是最富庶的地方。国土面积十分广阔,晋国实力强大称霸中原一百多年。晋国国土接壤秦、楚、燕、齐 等大国,当然晋国的强大让周围许多小国纷纷依附于它,吴国也曾依附于晋国,但是也有个特别的小邻国一直与它敌对,那就是号称战国第八强的中山国。
在故事里狼精就象征着中山国,晋国的敌人。而东郭先生则象征着东边的齐国,同行的书和驴伙伴则象征鲁、卫小国。
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527,晋国先后率军攻打鲜虞(中山国的早期名称)的附属国鼓、肥,肥被灭并攻破鲜虞中人城而鼓未灭,但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但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这就是“赵简子大猎于中山”的隐意。
而后的“有狼当道,人立而啼”是讲: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之后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
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兼称“鲜虞”、“中山”。
赵简子怒拔箭射中“狼人”是讲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
接着赵简子追狼至东郭先生,并未得知狼的去向,同时怒于藏狼必杀,后扬长而去。说的是之后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并将棘蒲纳入中山国地图中。
中山国对于晋国更是像插在胸口上的芒刺,痛之恨之拔之!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晋国“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后又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韩、赵、魏化身晋国象征。前414年,中山国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并仿华夏制礼节,理政治强军事。
后因中山武公去世,新即位的中山桓公幼无知,不恤国政,而遭晋国再次进攻。经过三年苦战,魏于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公元前403年战国初期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中山国开始了复兴道路。
复兴中的中山国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被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山国只能利用大国矛盾施展制衡之道来求生存,因此得罪不少曾经的盟友。
这就是东郭先生救了狼反而狼要吃他的过程,中山狼被指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然后东郭先生自救说需要找三个智者分辨是否该吃,先后遇到老树和老牛都说没有不该吃的理由。是的,战国时期只有强者争霸,没有忘恩负义,合纵连横谋权夺地强者的游戏。
中山国将一个千乘小国治理出万乘之势!
中山国复兴后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都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
此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另据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终点在邢台西北。
公元前305年,强盛后的堕落,中山内政腐败,奸臣当道,赵武灵王雄才大略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中山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强压,当然,国难之际,必有忠臣。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抵抗十分顽强。然大势去矣,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公元前295年中山国最后灭亡。那最后杀狼的老者便是赵武灵王!
看完这则寓言和这段兴衰历史,便有一个疑问,这么一个弹丸之地怎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纷争中多次灭了又起生存数百年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历史中寻找中山国的发展史,但是相关中山国的历史记载主要散见于《战国策》《史记》等少量文献,那是当然,一个不畏强者的小国多次“欺负”强国,这种打自己脸的历史强国多数不会记载,而中山多次兴灭强国自然不会让它留下什么。
直到1978年中山国都城遗址和中山王族墓被发掘,中山国的神秘面纱才被重新揭开。
从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很多堪称艺术珍宝的文物,从一些文物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已与中原文化融合,也有不少器物的形状与战国时期以及之前的任何时期都不同,其构思奇特造型生动组合巧妙,其技艺的精湛都是同时期镶嵌器物所难以比拟的。
当真是中山出美器啊。
有错金银的青铜动物形器座,错银双翼青铜神兽,形如大树的十五连盏铜灯和银首人俑铜灯等等。
而最为震惊的就是在中山王墓中发现了“金缕玉衣”,这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等贵族死后特制的一种殓服。从铭刻文物上的刻字让我们对这个神秘小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特别是中山王“错”(一作“厝”)的墓被发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错金银青铜器,尤其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妙含中山作为战国第八强制衡七雄之意。
说明当时中山国的商业是非常发达的,而中山国的商人除了为中山国获取物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间谍。
他们在经商时,利于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情报传回自己国家,从而准确了解其他国家的局势动向,不仅赚取其他大国的优质物资供给自己国家,还对别国的军事了如指掌,可谓是一举多得。
因此中山商人在国家的地位非同一般。
中山国国土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后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开始强大。由其所处的地位置又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尚武善战,善用大国矛盾攫取利益。因此中山知己知彼,物资充沛,骁勇善战,所以虽国小但势强。后还筑长城,虽几经被灭,但强大的经济策略支撑又能多次复国强盛。
看到这些不禁想起“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国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1588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
一个临海的小国借助有海又有陆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国家商业,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独立之后的荷兰迅速发展成为航海和贸易强国。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年代”。同样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商人不仅获取先进优质物资以外,还有像间谍一样注视着世界局势的变动。
殖民地热潮时的荷兰也算是知己知更多彼,物资先进优质充沛,殖民经验颇多,虽国小但势强。更是夹在殖民大国的英德法之间却没有被其殖民。在17世纪后期战败于法国,并纳入法国。然后又于1814年脱离法国,翌年,荷兰和比利时、卢森堡成立荷兰王国。历史的经验又使其迅速发展,在1848年成为君主立宪国。
为求生存一战保持中立躲过战火,二战初期选择中立,而后被德军侵占,直到战后又重新复国独立,经历过历史的洗礼之后荷兰明智的选择了有别中山的道路,加入了同盟。
而中山国因为制衡战国得罪了很多周边国家,再加上“错”死后内政腐败,外交孤立等等原因,大国纷纷开始觊觎中山。赵国灭中山国首先控制了中山的商人,后苦战几年,终被大国所灭。
虽荷兰于中山不同时期,不同局势,不同位置,但其发展之道极其相似,深知治国富强之道,更知己优势便用之,经济强国,几经挫败而能后起,虽小势强,自保其身。
中山国历史的波折多么像荷兰地的传奇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