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天妒英才,带走了贾谊。除了贾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也死了,这个人在当时,不论是身份还是重要性都大大的超过了贾谊,当朝的国舅爷——薄昭。
薄昭的死,是个千古谜案,因为没人知道薄昭是怎么死的,也都不敢确切的说薄昭是为什么死的。汉文帝前脚去了甘泉宫,薄昭后脚就死了。对于薄昭的死,后世众说纷纭,正史中《资治通鉴》倒是表示,薄昭的死,是因为擅自杀掉了一位汉使。想想诸吕之乱刚平定了不过十年时间,汉文帝自是不能容忍外戚嚣张跋扈。但之前就说过,《资治通鉴》距离汉朝实在太过久远,那是一千多年的时间。《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记载的事情,《资治通鉴》怎么会了解的那么详细?所以司马光也只能从前人的话语中猜测。就好比现在的人十分肯定的说,宋太祖就是被宋太宗给劈死的,你敢百分百的相信吗?不过司马光既然都说话了,我也就不怕背个标新立异的锅了。
想当年,周勃等人迎立刘恒入京为帝,薄昭作为刘恒的亲信先行前往长安打探形势,又是刘恒唯一的舅舅,刘恒怎么可能对舅舅痛下杀手?不过毕竟此时距离刘恒入京已过十年,史书中十年光阴不过几笔而过,可现实中十年可以改变太多。刘恒会变,薄昭会变,刘恒和薄昭的感情也会变。所以到底薄昭怎么死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答案如何,全凭情怀。
薄昭是死在了贾谊前面,在当时,国舅爷的死自然要比一个文人政客的死要轰动的多。更何况那时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贾谊的政治见解是怎样的,就算知道,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没办法,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人死了才能被人尊崇。
在致力于回复生产、休养民生的汉朝,上从皇帝下至百姓都只求每天能安安稳稳的。可隔壁的匈奴就不一样了,时时刻刻都想搞出个大新闻。
此时的匈奴也终于是改朝换代了,冒顿连着过招了刘邦、刘盈、吕雉、刘恒四位汉朝统治者,可谓是持久耐用,一节更比四节强。虽然比起南边那个超级能活的赵佗还是稍逊一筹,可冒顿是当时东方的食物链最顶端,而赵佗可就比不过了。
刘恒是一代仁主,冒顿是一代霸主,可不论一个君主走的是王道还是霸道,都不能少了贤明,冒顿站在汉朝的对立面,又有着盖世的战功,所以让人们忽视了他的贤明。
要知道,一个人的军事能力再怎么逆天,也不可能一个人带着一群士卒去开拓疆土。如果冒顿不能招揽能人猛将为其效力,是不可能统一漠北的。
再者,冒顿有着一个帝王应有的隐忍和一个霸主该有的绝情。在父亲不看好自己还一度想要害死自己的时候,冒顿想办法救了自己,且默不作声。待到时机成熟,对不起,你是我爹也不手软。
在东胡向匈奴贪婪索取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生计,冒顿出让了美女和骏马。可是到了关乎国家尊严的国土问题时,冒顿当机立断,火速发兵征服了目中无人的东胡。之后又一举收服了乌孙、楼兰等西域强国。
最后,冒顿的身体每况愈下,知道不宜再与南方的邻居发生争执时,冒顿主动修书一封做出退让以示友好。
尽管非我族类,却也不得不让人敬佩。一个男人,能击败自己所有的敌人,活过同辈所有的敌人,还一手创立了不世的伟业,有比这更能让一个男人感到得意的事情吗。
接冒顿班的,是冒顿的儿子稽粥,被称为老上单于。老上单于一生功绩虽不如他爹,但也绝对不是个怂包。我觉得要不是因为他老爹太能干,估计这老上单于也能干出他爹一样的伟业。
刘敬的“和亲之策”可谓是深入了历代汉朝统治者的心,不管面对匈奴是强势还是弱势,汉朝都会给匈奴的单于一位漂亮妹子结个亲家。
如今冒顿单于死了,新上任的老上单于还不是我汉朝女婿。刘恒又只有那么两个女儿,一个是窦皇后亲生的刘嫖,一个是周勃那儿媳妇,俩人都不能嫁,刘恒也舍不得嫁,所以刘恒赶紧找了个皇室女子嫁了过去。
先不说是不是皇帝亲生的公主,就是皇族的其他女子上那塞外苦寒之地也是很委屈的一件事。先是不能回家了,心中的思乡之情就难消难解;再一个是娇生惯养久了的中原皇族,突然去了个气候和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环境,生理上也是一时难以适应。所以不给公主带几个随从过去照顾和解闷,估计嫁过去的公主都活不过两年。就算是于礼,公主嫁人不带点随从过去也是不允的。
刘恒下令从宫中挑选一个宦官陪着一同前往,结果这一挑,就挑出事了。
被选中的宦官叫中行说,选中行说一是因为他是燕地人,临近匈奴,对塞外多少有些了解,再一个就是中行说这人比较聪明机灵。可事儿坏就坏在这聪明机灵上了。
“你经历过绝望吗?”这是当下很流行的一个问句。换做别人或许要考虑一下再回答,可如果你去问中行说,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说:“老子经历过!”
本来吧,被阉割成了宦官不能传宗接代、男欢女爱,就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了。可如今当了阉人不够,还要被送到匈奴永远不回中原,中行说觉得自己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倒霉之人了。
当中行说听说了自己被选中陪同公主之后,当场就不干了。虽然是个阉人,可阉人也是有脾气的!中行说坚决的表示,这活自己接不了。可朝廷却说,这活还就非你不行。一来二往,中行说败下阵来,随后恨恨地撂下句话:“如果非也要我去,将来我一定会成为汉朝的祸患。”事实证明,中行说是个十分讲诚信的人,随后的几十年,中行说真的成为了汉朝巨大的灾难。
中行说到了匈奴后,立马就对老上单于投诚,随后成为了匈奴几代单于的重要谋士,匈奴的对汉战略专家,中行说的下半生都致力于“倒汉”事业中,汉朝的一个宦官,去了匈奴倒成了几代“帝师”。
对汉朝来说,中行说是个祸患;对匈奴来说,中行说是天赐之福。要不说老上单于是个不亚于冒顿的一代枭雄,在对待人才上,老上单于也是不拘一格。虽然中行说是个阉人,可却对其十分信任和优待。这让本身就仇视汉朝的中行说感到了温暖和自我价值的认同,从此更是一心一意辅佐匈奴单于,还教给了匈奴人数学等中原先进的东西。
春秋时期的晋国义士豫让曾事过中行氏、范氏、智氏三家,却独忠于智氏一家。为了报恩,豫让在智伯死后多次行刺智伯的仇人赵襄子,赵襄子也曾念其忠心而放其生路,豫让却不为所动。临死前,赵襄子问豫让道:“你也曾在中行氏和范氏手下做过事,智伯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如今我灭了智伯,你为什么偏偏要为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取决于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刘氏朝廷给了中行说痛苦和绝望,中行说也实在找不出继续忠心于刘氏的理由了。反观匈奴对待中行说的态度,又怎能不让中行说死心塌地的为其效命呢。站在民族的角度上来讲,中行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抛开民族大义讲,中行说跟豫让这样的义士又有什么区别?或许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中行说忠于匈奴除了想报答知遇之恩外,还带着对旧主强烈的恨。
汉朝的缯帛丝绵对于外族来说,是巨大的诱惑。不然为什么后来成西域一带被称为“丝绸之路”,而不是“辣条之路”?匈奴也不例外,这群套马的汉子也一样对中原的丝绸布帛是情有独钟,可中行说到了匈奴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一说一,虽然中行说是个阉人,是个汉奸,可中行说的确是个人才。中行说到了匈奴后,深刻的认识到了文化侵蚀比武力征服要恐怖的多。有些东西是好的,值得学习的,比如中原的数学;也有些东西虽然是好的,可未必就是适合自己的,比如丝绸之于匈奴。
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中行说,立马对老上单于说:“匈奴的人口总数,不过汉朝的一个郡,然而匈奴强过汉朝的原因,就在于衣食和中原汉人不同,所以不必凡事都依照汉朝来。如今单于若改变原有的风俗而崇尚汉朝的东西,那汉朝也不过能提供匈奴需要的十分之一二,这样匈奴就要完全依赖于汉朝了。所以我希望能把汉朝的缯絮做成衣裤,穿上它在荆棘草丛中骑马奔驰,让衣裤损坏,以现汉朝的丝绸布帛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袄坚固耐用。扔掉汉朝的食物,以示不如匈奴的乳品肉类方便美味。”
老上单于见到了中行说就像是刘邦见到了张良,对对对,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中行说的到来,还给匈奴带来了一种变化——开始占言语文字上的便宜了。本来匈奴是不懂这些的,像冒顿当年给汉文帝那封软中带硬的信,就已经是极限了。可现在有了中行说。
为了稳固汉匈之间的“坚定友谊”,汉文帝还予匈奴致信一封,用的正正规规一尺一寸的木札,开头也很礼貌的写着“皇帝敬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眼,下面写着贺礼的单子和客套的话。单于拿到了之后,给中行说看了看。中行说笑了,当场就让单于找了一块一尺二寸的木札给回信,连印章的尺寸都要压汉朝一头才过瘾,开头写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随后也客套了一番。看起来很小孩子气,却也是敌对国家书信往来必不可少的暗战。
能被选为使者的人自然嘴上功夫都是不差,有位出使匈奴的使者想借机扬一下汉朝国威,便嘲讽道:“你们匈奴的风俗真是轻贱老人啊。”
中行说一听,当场就反驳了,回击道:“你们汉朝的风俗就好?凡是谁家的青壮被派去服兵役,老人不也都是省吃俭用给出行者带着吗?”
那汉使一听,愣了一下,心想这有什么不对吗?就回答说:“是这样的。”结果这一句肯定的回答,就上了中行说的套。
中行说笑道:“匈奴人都知道战争是极其重要的事情,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不能打仗,所以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青壮享用,是为了他们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这样父子间才能互相爱护,怎么就能说是匈奴人轻视老人呢?”
汉朝使者又说了:“匈奴人父子竟同寝一室。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妈为妻。兄弟死了,嫂子弟妹都是自己的。衣帽服饰也都不讲究。”
中行说又笑了,说道:“匈奴的风俗,就是人人吃畜肉,喝乳汁,用它们的皮做衣服;沿水草而居。所以匈奴人在战争之时,人人能骑马射箭;和平时期,安然无事便都少有约束,恢复精力。君臣关系更没你汉朝那么复杂,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娶他们妻子是为了保护家族的存在。虽然匈奴伦常混乱,却也一定要立本族子孙。如今中原人虽佯装正派君子,不娶自己父亲兄弟的老婆,可亲属关系却越来越远,互相残杀,甚至改朝易姓。况且礼仪的弊端,使君王产生了怨恨,而且修造宫室房屋,让民力枯竭。百姓努力耕种为满足衣食需求,修建城郭来保卫自己,百姓在战时不去练习攻占的本领,在和平时又被耕作搞得精疲力尽。哎,你说你还有啥好说的?你个活在土室里的人,就别那么多废话了,唧唧歪歪,人模狗样的,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汉使听完中行说的话,竟然一时不能反驳。毕竟辩论这种事,往往靠的不是讲道理。
中行说一场嘴战赢了汉使后,立马见好就收,往后再有汉使想跟中行说辩论,中行说也不辩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啊,反正都辩过了,你们汉朝的人也说不过我。你们老大来是让你们来送东西的,你们老老实实把该给的东西准备好了就行了,别逼着我们匈奴去抢你们的。
别的不敢说,中行说一定是匈奴的口才担当。至于中行说与汉朝的爱恨情仇,那不是一朝就能写完的,我们日后接着说。
先放下中行说,我们再接着回到未央宫,讲讲你们爱看的“宫廷秘史”。
文帝十二年,皇帝下令遣散惠帝的后宫诸美人,这其中,当然没有皇后张嫣了。
当时的张嫣也已经三十有六,而惠帝的其他美人们也大都年过四十。惠帝的后宫美人们和张嫣不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美人们听到皇帝要把自己送出宫的消息后,又不忘言语羞辱张嫣一番,有人说道:“天子怜后,以童女寡居,实未尝伉俪先帝,闻亦将出而嫁之,以和阴阳之气。”意思就是说,皇帝可怜张嫣,觉得张嫣是个一把年纪的老处女,还没享受鱼水之欢,所以要把张嫣放出去好好享受下男女极乐。
先不说张嫣的素质修养听不得这些污言秽语,就算是换个普通的中年女子,你揭人家短把人家三十多了结过婚了还是处女这种事宣扬出去,人家也要跟你急。所以张嫣听过之后立马怒了,当即喝到:“汝等敢戏侮无礼,速去无来见我。”该滚哪滚哪,再也别来见我了。
随着众美人嬉笑而去,张嫣的背影在宫苑之中尽显落寞。
众美人出宫前,皆往窦皇后处拜谢,却无人记得与张嫣这个当年的正宫皇后来告别。世态炎凉,令人悒悒。
张嫣的婢女为其愤懑不平,张嫣却未曾想过自己,而是哀叹道:“惠帝一生仁厚,而诸子无端被害。诸美人复相率以去,仅留我衰朽之身,为守空宫,旦暮入地。他时逢惠帝忌日,宫中谁复设祭者!”纵我万般委屈无人诉,此生也不过如此了,可若我不在,又有谁去祭奠那边的你。
这番话,不知怎么被传到了众美人耳中,皆感羞愧,又都回到了北宫,正式地向张嫣拜别。张嫣本就不是小肚鸡肠之人,看到诸位美人对自己态度如此转变后,也拿出了自己仅剩的一点财产,全部分给了诸位美人作为嫁妆,大有江湖儿女一笑泯恩仇之意。又或者说,张嫣又何时怪过这些同样可怜的美人们?众美人不禁感叹道:“皇后的圣德,非我等所及。”
随着孝惠皇帝后宫的遣散,张嫣在历史中也即将落幕。临近落幕前,张嫣还被一场战争扯上了关系。
上一期:换种方式讲西汉35 | 文学家,政治家,西汉唯一大臣:贾谊之死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点击链接关注我们:http://dwz.cn/2epd7s)。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535858375,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