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网友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其中呼声最高的大多是以下几本书。
01
贾平凹《废都》
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是作者所有作品中最具争议的作品,而之所以最具争议,无非是小说中对主人翁那看似随意的俩性关系的描写。中国历朝历代,凡对俩性关系写的比较直接,露骨者,无不受到广泛而久远的批判。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但凡这类作品,都更具批判性,更能直击所处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及其本能。而《废都》这部作品,透过份份繁繁的争议表象,其所揭露的正是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群体在其所处时代的背景下的自我实现,挣扎,反抗与沉沦。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无论任何社会的任何人,不管其所从事何种职业及社会地位,都有他的两面性,人的职业,社会地位的背后,是人的灵魂深处的本能,人的动物性,人的对异性的渴望,人的对自身欲望满足的追求,直致对欲望不能全部或部分满足而产生并终身相伴的痛苦。哲学家叔本华对人的欲望与追求有一个精彩的论述: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都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贾平凹针对社会上对《废都》及其本人的非议感慨到,《废都》发行前他是陕西文坛中最干净的人,而《废都》发行后,他成了文坛中最肮脏的人了。其实,作者的感慨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虚伪和可悲。人们通过批判和指责作者时,似乎提升和表露了自身道德的高尚,情操的纯洁,却往往忘记或回避了自身灵魂深处的肮脏及本能的冲动。而这种人恰恰是作者在书中所要揭露和批判的部分对象吧?
其说这是贾平凹写了一部当代文坛的《红楼梦》,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在时代风气之下,作家自我意淫和自恋的精神分析文本。分析中国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废都》是一个极其具有的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具理想主义的时代。这是中国的新启蒙时代,跨过文革,直接承接五四的启蒙精神。但是随后九十年代,思想家退出,学问家凸显,市场经济崛起,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分裂,理想主义情结逐渐消退,乃至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附庸,知识分子的精神也逐渐萎缩,人文主义精神蜕变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浪花。《废都》正是描写这种深刻变化的精神分析文本。庄之蝶这样的作家,几乎让任何一个女人都顶礼膜拜,现在再看到这样的情节,真是觉得离奇得可以了。但是回想一下八十年代,只有你是一名诗人,就可以四处混吃混喝,就知道这种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如果脱离那个单纯对文学崇拜的时代,我们就会觉得匪夷所思。
《废都》在国外却得到了很多国家读者的认可。在素以文学闻名于世的法国,出版了贾平凹的《废都》,该书一上市,立即得到了法国文学界的热烈好评,法国的有些评论家把贾平凹称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位伟大的作家给了贾平凹极大的荣誉。在1997年11月,《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这也是贾平凹继1988年凭借《浮躁》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之后又一次获得重要的国际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与"龚古尔文学奖"梅迪西文学奖“共为法国三大文学奖。
季羡林说:《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
马原认为:《废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空前地把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无聊状态描写到极致"。
02
陈忠实《白鹿原》
在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时,多位评论家一致公认,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的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创作领域最重要的收获。
长篇小说《白鹿原》堪称是一本“黄”得够呛的中国名著,光凭作家陈忠实毫不羞羞答答,毫不遮遮掩掩直书六段,重现了西北原上那种原生态情欲,便足令人欲火焚烧。不过该书淫秽却不低贱,相反《白鹿原》以香艳诱人的露骨情色,直面中国农村之恶“瘤”,足以跟贾平凹的《废都》相提并论。
这部小说之所以轰动,当然与内中像《金瓶梅》那般可以说是大量的色情描写有关。但是《金瓶梅》的格局、框架、时间的夸度,与及历史的厚重感等,都远在古代宋朝,《白鹿原》大背景则屹立当今,更贴近中国农村社会。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雄奇史诗,全书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从而印证着当地的畸形和不详。而书中众多的人物,不仅走马换灯般轮番登场,道尽时代的千疮百孔,更展现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现实主义的画卷。
假如说《金瓶梅》是由潘金莲引发情欲悲剧,那么贯穿《白鹿原》全书的,则是一个与金莲类似的人物--田小娥。她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女儿,她生得妩媚动人,却充满了野性和欲望。可正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诞生在旧中国社会,只能是一个“性”符号,先被卖到武举人家作小妾,随后虽然找到了心爱的男人黑娃,偏偏又被逐出家门。她遭受过一个女人所能遭受的全部痛苦,而一切凌辱和损害以后,又被她心爱的黑娃之父亲手杀害,红颜薄命到如此境界,颇令笔者痛心。另外,狠心的白嘉轩、狡诈的鹿子霖,此等多面性人物,被作者诠释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可见深厚功力。
本书讲述的白、鹿两大家族争斗,故事时间跨度极大(从清末直至文化大革命),而祖孙三代人翻云覆雨、冤冤相报,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更使批判性更为沉重,骨子里也相当灰暗。《白鹿原》中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等细节,又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充满着陈忠实的神来之笔。尤以田小娥的悲剧宿命,大量露骨的“性”,更是对虚伪的、残暴的旧时代,作出一次次深刻揭露,异常触目惊心。
读完《白鹿原》感觉很伤感,也许这充满诱惑,充满矛盾,又充满苦难的日子,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但书中白孝文跑到小蛾的窑院,再次用手拔土的时,由于前后铺垫极佳,抛弃了矫柔造作的煽情,顺理点中了读者泪穴,催人泪下!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然后呈现在你的面前,因此世人都不顾一切的追求“美好”,而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难得既有香艳露骨的情欲,还不乏对现实社会的痛斥,文笔质朴,亦透华丽,毫无疑问为华语文坛,建起一座撼人心魄的高峰。
03
余华《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斗争史。老人的亲人相继离去,直到他惟一的孙子也走了,他买了一头垂危的老牛,从此二者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他的活着是一个结局,也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这是一部满溢血泪,用死亡做脚印在冰冷中叙述残酷的小说,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事实上,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而又执着的叙述,却使一种近乎含情脉脉的温和侵入我们的阅读,他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是的,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实质。
04
路遥《平凡的世界》
1988年5月25日,在陕北甘泉县一家招待所里,路遥用热水敷开痉挛的手,写完了《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页。随后,他如释重负般把那支用了几年的圆珠笔扔出窗外。
《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完稿,6年间,路遥下煤矿、走乡村、绝浮华、处陋室,殚精竭虑。待《平凡的世界》完稿,这位40岁不到的原本壮实的汉子,形容枯槁,看起来完全像个老人。这是他的生命之作。小说完成后,路遥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全书共103万余字,分一、二、三部,也是路遥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长篇。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人生的挫折与追求,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书中的这些语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鼓舞作用。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六卷。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平凡的世界》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的束缚开始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作者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共写了近百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人物运动的河流”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读《平凡的世界》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那片黄土地深深地热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飞!”
p.s.你心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一起来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