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昨日上学的小朋友回来说,明天中秋节,我们放假,并说中秋节是朱元璋搞出来的。我听后一愣,我问谁说的,他说是他语文老师。我治明史,从未看到朱元璋搞出中秋节的说法。于是,对中秋节的起源,进行了一番查考。

有关中秋节起源时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梳理已有的研究结论,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秋节出现于宋代,并且基本都出现在权威的词典解释里。例如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秋节”条中说:“及至宋代,中秋节便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又如《中国风俗辞典》“中秋节”条说的更具体:“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样的说法在《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秋节”条也有显示:“它来源于周代秋分祭月的习俗,北宋时始定为八月十五日。”《中国民俗辞典》“中秋节”条也说:“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太宗年间”当是指宋太宗在位期间。显然,这些字典辞书的解释,因其权威性,所以,中秋节起源于宋代的说法,非常流行。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另一派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代。例如,孙机先生《中秋节•千秋镜•月宫镜》一文提出了中秋节源于唐玄宗的诞节千秋节的观点,他认为千秋节的节令物品千秋镜中有大量的月宫图案,从而使人们的兴趣由镜而月,而且由于唐代流传的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故事,人们更加热衷中秋赏月,最终,北宋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习俗来自异域,例如,完颜绍元据唐代日本留学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记载,认为中秋节是唐代从朝鲜传入中国的;又如,敦煌学者高国藩先生推测盛唐后唐诗中出现的望月习俗似乎受到印度婆罗门望月习俗的影响。而巫瑞书在《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一书认为唐代才盛行中秋节赏月、玩月习俗,并提出异说:秋季祀月、嫦娥奔月、万家赏月是中秋节形成的三大要素,这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楚文化因素,因而楚文化因子在中秋节的形成过程中占重要位置。

上述研究成果,各有证据,但似乎均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因此中秋节的由来仍是一个悬案,并未给出中秋节来历的明确答案。事实上,根据王兰兰的最新研究,尽管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己有祭月、拜月等活动,但却是随意的、局部的,并不能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节日概念。现代中秋节的概念肇始于唐,形成于宋,特别是与唐玄宗统治时期道教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有两个重要证据:一是唐玄宗千秋节对中秋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二是安史之乱后人民渴盼团圆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其一,千秋节对中秋节的形成促进作用。所谓千秋节,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据《旧唐书》卷八记载:“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䜩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䜩乐,体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可见,千秋节的主题是祝愿玄宗万寿无疆,并放假三天,与现在节日放假颇为相似。而在千秋节上,重要的节令物品是千秋镜,对于千秋镜,唐代诗人张汇《干秋镜赋》有曰:“或体天而设轨,或因时而布令,乃启新节献金镜,刑于四海,加于百姓……天宫戚里公侯卿士各荐其明,用伸知己,虽大小而殊致,必规圆而相似。”唐玄宗亦作《千秋节宴》,诗云:“献遗成新俗,朝仪入旧章”。由此可知,在千秋节这一天,全国都铸造镜子,相互送礼,己经成为一种社会习俗,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这种千秋镜,也称“宝镜”“金镜”等,种类极为繁多,其中有一类叫“月宫镜”,据孙机先生考证,今考古发现的“双鹊盘龙月宫镜”镜背纹饰中有龙纹,双鹊均口衔绶带(谐音献寿)飞向上方的月宫,与这些描述十分类似。陕西近年出土许多菱形、圆形月宫镜,有的镜上还有铭文。从月宫镜图案看,一般都有嫦娥、玉兔、蟾蜍、桂树等,这些均与道教所重的长生成仙有关,皆含吉祥长寿之意。若说中秋节源于玄宗游月宫的神话,自然不能令人信服,但玄宗千秋节上大行其道的月宫镜加强了人们对月宫和长生的兴趣与认知却是不争的事实。换言之,以国家帝王诞节为背景的月宫镜进一步将月宫和道教长生观念的联系深植人心。

不幸的是,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玄宗的千秋节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后一次见载,出现在至德三年(758)八月:“甲辰,上皇诞节,上皇宴百官于金明门楼”,至宪宗时才全部废除。由此可知,千秋节从创立到彻底废止,长达近80年之久。诗人戎昱正生活在这段时间,他曾作《八月十五》云:“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戎昱在八月十五回忆千秋节,一方面表现了千秋节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到千秋节与中秋节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约的联系。当千秋节废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需要一个新的依托,由于玄宗以来望月、玩月之风的流行,千秋节与月宫镜所传播的长寿含义,均使得对月宫的神往由文人雅士而遍及黎庶百姓,那么很自然,人们选择了与千秋节仅差十天,且为一年中最佳月夜的八月十五作为继续玄宗朝道教长生追求的支点。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其二,安史之乱后人民渴盼团圆。安史之乱以降,中秋明月更多地出现在唐人诗文中,如杜甫、戎星、权德舆、刘禹锡、白居易、姚合、韩愈、司空图、唐彦谦等均写过关于中秋的诗句。张泽咸先生在《唐代的节日》一文中,统计现存约有90余首歌咏中秋月的诗篇。刘德增先生认为,65位诗人在《全唐诗》中留下了111首涉及中秋月的诗作,不论谁的统计准确,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诗篇多出现于盛唐以后,盛唐之前人们所说的“中秋”,实为“仲秋”,为秋季之“中”的时节,非为今人八月十五之“中秋节”,而中唐中秋与八月十五的概念有了较多的重合,例如:王建什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云:“一年明月今宵多”。司空图《中秋》云:“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由此可见,中秋赏月的范围己扩大到民间,且蔚然成风。同时也可知,人们的关注点从中秋这样一个“时间段”逐渐向八月十五这一“时间点”转变。

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如果说上述中秋节起源的第一大因子是道教,那是基于盛唐对现世幸福和长生不老的追求,那么,第二大因子就是团圆,是由于对现实苦难的无奈。这种因素在中晚唐开始盛行。那是一个动乱而怀旧的时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最能体现,如《千秋节有感二首》诗云:“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又如《月夜忆舍弟》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体兵。”再如《月夜》诗云:“今夜娜州月,闺中只独看。”安史之乱带来的不仅是“国破山河在”的衰败景象,还有对人们心理的巨大冲击。从歌舞升平的“盛世”到颠沛流离的“乱世”,生离死别突兀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团圆似乎由生活的常态变成了一种奢望。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而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更加混乱不堪,这种奢望更为迫切。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这一时期,团圆成为了人们更加期盼的目标,也使人们对八月十五的关注进一步普遍化。

综上可知,中秋节的起源,应与千秋节有一定的联系,正是皇帝通过月亮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演变为民间盛行的活动。而安史之乱的戛然而止,接踵而至的社会动乱,使人们对团圆——大一统的向往,由此在晚唐至宋代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在八月十五日这天,面对月亮,祈求团圆。

当然,应该明确的是,确切记载中秋节的文献,是南宋吴自牧《梦梁录》的描述: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袱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婪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这段文字被众多学者引述,从中可以看到中秋节己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节日,政府也在此夕放宽了夜晚出行的限制。当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历史现象,不可能是一日就造就的,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逐渐形成的。

相关阅读

  • 中秋节年年过,可您知道它的起源吗?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中秋节的起源,昨日上学的小朋友回来说,明天中秋节,我们放假,并说中秋节是朱元璋搞出来的。我听后一愣,我问谁说的,他说是他语文老师。我治明史,从未看到朱元璋搞出中秋节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