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之前,多次说要“封笔”的余秋雨,最近又出新书《中国文化课》,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他谈到中国文化长寿基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总是用一种有弹性的灰色哲学来解答问题。
在他眼中,如果有的时候路不安全,就要在尽量安全的路上,这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的思维。中庸之道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进退有度的“道”
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并非来自于孔子,而是起源于上古时代圣贤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华夏先祖的人生经验。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极为推崇中庸之道,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视为人生至高的品德,作为一个有道德有境界的人,君子应当努力去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历来是以中和为美。东汉的郑玄认为,“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
“中”,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心平气和,和和美美。因此,人生需要掌握好火候,进退有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人生大智慧。
在余秋雨看来,中庸之道看上去不鲜明,不强烈,说出来的话口号不响亮,句子不漂亮,但是却保全了多数人的生存,也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似乎是中国人的人生宿命和最佳选择。
奉行“中”道
《中庸》写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乃行事之法,临事不偏、执两用中,此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孔子看来,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论。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中庸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在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和”主指“和谐”及“多样统一”,也正如孔子所讲“和而不同”。
“和”不是“同”,也不是“不同”。“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理想统一的意味。
“中庸”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吸纳了天地自然对立调和、互动互补的原则,并以之调和人类自身与天地、与万物的关系,达到中和的境地,使天地万物与人正常地发展。
中庸之道又是人间之道,在思想方法上,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在复杂事务中,我们如学会了中庸的方法论与境界论,就有了大智慧,就可以坦然对待。
行于大道的“中庸”
“实际上,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余秋雨这样认为。
也有人指责中庸思想,没有原则,和稀泥,教会人们明哲保身,让人们不思进取。
事实上,历史证明,在无数次的灾难之中,中华民族能保持一条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而没有断裂,仍然保持了大文化格局,这有赖于儒家文化对政治、社会的稳定作用,也有赖于中庸之道中的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事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物极必反,可见其深入人心。从“老子”的道义到“孔子”的中庸,讲究中庸之道,都是不走极端,防范极端,摒弃一切极端主义。这使中国文化极具弹性,不追牛角尖,不进死胡同,在时间上待以选择,在空间上行于大道,续成中国文化长寿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