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第三十三章》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第二十九章》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第三十章》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中庸·第二十二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中庸·第二十八章》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