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北宋哲学家,原名敦实,字流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又称濂溪先生。早年作洪州分宁县主薄、南康军司理参,后历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度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
56岁定居庐山,至死。曾被朝廷赐溢“元公”,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根据《易传》、《中庸》和唐韩愈《原道》,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无极图》改变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太极图》,建立了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哲学理论体系。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本人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太极图说》中提出其宇宙生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面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认为“无极而太极”(朱熹注为“无形而有理”)是世界的本体,为“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阴阳、五行、人和万物则化生于无形无象的“太极”(即“理”),皆由超动静的“神”而推动。
又提出人得天地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的观点,“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认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在生成人的肉体的同时,也把“无极之真”注入其灵魂,形成“诚”的本性。“诚,五常之,,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它纯粹至善,寂然不动,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诚,无为;几,善恶”(《通书诚几德》)。几是动之微,性感物而动,方动便失去了本然的状态,动而不合乎中(过或不及),即是恶,“故君子慎动”。强调主静、无欲的修养方法,“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博。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圣学》)政治上主张以“礼、乐、刑、政”治天下,但更强调礼乐的作用,“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通书·礼乐》),“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通书·乐中》,主张按照儒家“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于身”(《通书·家人睽复无妄》)的说教,实现“治国平天下”。
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