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文/花开无田 图/网络图片
一提起虎狼之师这四个字,人们很容易就能够想到战国之时的大秦铁骑,在那个时候,山东六国的人都将大秦的军队称之为虎狼之师,用此来表示他们对于秦国部队的恐惧以及憎恶。很多人都说那是因为秦国的军队对六国攻打的次数太多,因此才会被人称之为虎狼之师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每一个诸侯国都对其他的诸侯国有过攻伐的行为,尤其是在战国前期和中期的赵国和魏国。
魏国进行李悝变法之后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军队实力也有着非常大的提高。那个时候,魏文侯又任用了吴起作为魏国大将,吴起的领兵作战能力十分出众,在他领兵作战的时期连续打下了其他国家百十余座城池,扩大了魏国的领土面积,并且吴起终一生当中没有打过一场败仗,能说魏国的军队不勇猛吗?
再说赵国,赵国进行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在军事实力上是堪比秦国的存在,并且赵国这个民族本身就是崇尚武功的民族,像是廉颇,李牧,赵奢这些忠臣良将都出自于赵国,能说赵国的军事实力比秦国就弱很多吗?再比如说楚国,在战国末年楚国算是打赢了山东六国对抗秦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胜仗,那一场战争楚国打败了秦军二十万,不仅如此楚国军队还基本上缴获了秦国所有的重型装备,那一战楚国可谓是一场完胜,能说楚国的军队就是不堪一击的吗?那么,为什么其他的国家也都有着攻伐之举却单单称呼秦国为虎狼之师呢?
首先是因为在攻伐的程度上,秦国相比于其他的国家所进行的斗争更加彻底。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于军队的功勋衡量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自从军工衡量的方法改变之后,秦国的军队是按照斩首人数纪录功勋的,并且秦国军对士兵的功勋是可以有自己的亲人继承的。
因此,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加强了军队士兵行兵打仗的决心,又因为自己的功勋记录方式是按照斩首人数记录的,所以在战场之上,秦国士兵们都是争先恐后的对敌方进行斩首并以此来获得功勋。所以,在其他的国家与秦国进行对战的时候,死伤人数就会比与其他的国家对战之时的数量增加很多,所以说再那要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里面按照斩首人数记录功勋的秦国自然会被独立于其他国家之外了。
再者,就是因为秦国战场胜利的情况上。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乱世,其中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起来之后,对抗秦国的战争一般都是山东六国联合起来进行合作以对抗秦国部队。但是那怕是再这样合纵的情况之下,山东六国打赢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胜率大幅提升,这也给了秦国军队赫赫声名,一个基本上屡战不败的部队自然会让别人闻风丧胆。如此一来,在战场之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正面与秦国军队进行较量,秦国军队的战力也是其他国家的部队所不能够比拟的。哪怕是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变法之后,赵国与秦国之间军事方面的较量也丝毫没有占据上风,所以基本上百战百胜的秦国部队就被其他军队无比忌惮了。
除此之外,就是秦国部队开疆拓土的速度上。
秦国属于东周的开国诸侯,起源于西部的偏远地区,在那个时候秦国所处的位置并不是十分发达的,因此,整个秦国国内的生存情况十分不如意。
在秦人的民歌当中所写到的:“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样的画面是对于当时秦国生存情况最恰当的描述。
但是那怕就是这样的生存情况,经过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依旧能够在乱世当中崛起,从最弱小的国家变成最为强大的国家。那个时候,秦国不仅国力比较弱小,土地面积也并非十分广大,但是,自从上秧变法之后秦国部队在战场之上的战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军队开疆拓土的速度比之之前远远提升。
于是,秦国的部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占据了其他国家大量的领土。所以,经过部队的军队改良情况让其他的国家大跌眼镜,他们开疆拓土的速度也让其它的国家忌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其他的国家十分畏惧秦国的部队也就不奇怪了。
综合以上这些情况来看,其他国家的部队虽然也进行过攻伐之战,但是在那样的乱世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是十分普遍的,所以并不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队最主要的部分,而秦国部队从一开始诞生之后的成长速度以及在战场上的表现都是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军队的。
除此之外,秦国部队在每一场战争当中的战术体现和通过战争占领其他国土,国土面积的广大让别的国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此,秦国才会被称之为虎狼之师。
虎狼之师这一个词是山东六国之人对于秦国部队憎恶的表现,这里面体现的不仅仅是秦国部队战力的强大,也体现着山东六国对于无法对抗全国部队的无奈。实际上大秦帝国的铁骑在整个冷兵器时代都可以算作是翘楚的,铁骑基本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哪怕是在楚国的战场上经历了如此之大的失败,秦国也能够发动更大的灭国之战,秦国的部队依然能够发挥出无上的战力,这在整个古代礼史上也是极少有军队能够与之比拟的。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