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美文欣赏 >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苏轼与苏辙(其二人兄弟之情深)、苏洵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苏轼与苏辙(其二人兄弟之情深)、苏洵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苏洵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去学习确实有点晚,相传苏洵从小不喜读书,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游山玩水,加之他小时显出优于同龄人的聪慧,更是不将读书放在眼里。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呢?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苏轼与苏辙(其二人兄弟之情深)、苏洵

一个原因来自他的夫人。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家闺秀,学过诗书,她终日劝谏苏洵好好读书,但苏洵并不知悔改,于是程氏自己教孩子们认字读书。苏洵看到程氏对孩子们的管教,又想到自己的顽劣,渐渐意识到如果自己还这样不思进取,将来是要被孩子们耻笑的,他这才考虑起自己的学习来。

直接让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事件,发生在他的母亲去世之年。奔丧的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一下游览过的名川大山,但苏洵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将肚子里那些壮丽景色写到纸上,看着焦急的弟弟,二哥让他编写苏家族谱。在编写的过程中。他看到祖先的事迹,不觉羞愧难当,这才拿起书看了起来。

后来,苏洵多次赶考失败,愤懑的他看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气之下将它们焚烧殆尽,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这就有了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故事。

苏洵从一个顽劣的少爷变成享誉后世的文坛巨匠,周围的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见只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一开始为明代朱右将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文集》于此,八大家之名始。

人物与代表作

韩愈:《杂说》《祭十二郎文》《师说》

柳宗元:《黔之驴》《天说》《小石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秋声赋》

苏洵:《六国论》《权书》

苏轼:《赤壁赋》前后 《石钟山记》

苏辙:《栾城集》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

 诗人苏洵的简介

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苏轼与苏辙(其二人兄弟之情深)、苏洵

苏洵像

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并不喜好读书,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苏洵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

苏洵在平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在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读过以后,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烧了稿件以后,他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学习不认真,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放下后就走了。

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

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洵简介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就会有一番作为,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苏洵的作品权书

苏洵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之一,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苏”,创作的诗篇不计其数,其中有很多都在当时和后世有着很深刻的历史意义,像是一篇关于战争中各种事项的书,就一时间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权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其中的精髓。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苏轼与苏辙(其二人兄弟之情深)、苏洵

苏洵

《权书》是苏洵中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底蕴,也有了更多的经历经验,所以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苏洵擅长写散文,而其中多以论述整治为主,《权书》一书就凭借了其特长,将主旨说明得十分清楚。

苏洵在《权书》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研究很深,在这本书中,苏洵主要想阐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针对领导者的,告诫领导上战场的将士,要懂得如何领兵打仗,不能有勇无谋,而其中先天的性格和后期对于军法的学习,在里面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另一种观点是说,在处理日常有关于军营内部的事务时,比如粮草的调运,兵器、战车的筹集,一定要灵活,不能刻板的按照规定去做,最起码也要懂得顺应时势,如果一味的不知道注重实际,那就不可能将整个队伍带领好。

苏洵的《权书》这一著作,可以算得上是经典,苏洵用毕生所学,将历史、兵家战术、政治结合在一起,说的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起着作用。

谁说文人势必相轻?谁说兄弟难免阋墙?

苏轼《初别子由》节选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节选

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送李公择》节选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故人虽云多,出处不我谋。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东坡先生”指苏轼)

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我初従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皆迁于南,而不同归。

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由此可见,苏轼、苏辙两兄弟可是手足情深的典范。

何谓和诗?

“和”读hè ,指唱和,和答。“和诗”是一种诗词术语,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一人作了首诗或词(原唱),另一人(或几人)也作诗或词相与酬和(附和)。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无韵,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只作诗或词酬和,不用讲究原诗或词之韵,但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关联。

其二,依韵,亦称同韵,和诗或词与被和的诗或词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其三,用韵,即用原诗或词之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其四,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以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今陕西风翔、宝鸡等九县市)判官。苏轼初到风翔府,拜谒孔庙,观看石鼓及其他七处遗物景观。嘉祐八年作《凤翔八观》八首,其诗序如下:“《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苏轼、苏辙两兄弟和诗《凤翔八观》

苏轼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苏辙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後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锺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於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

鲂鱮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欢,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苏洵、苏轼、苏辙诗句诗词

苏洵,出生在北宋时期。在我们初高中的课本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散文诗集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苏洵是一个富有文采的翩翩公子,但是,事实却是,苏洵在少年时期不爱学习,因家里由父亲掌管,所以苏洵在少年时期并没有体会到累的感觉,每天都跟朋友们到处闲逛,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上。

答陈公美四首

作者:苏洵 年代:宋代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春宵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阳关曲 中秋月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七绝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花影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七绝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次韵子瞻招王蘧朝请晚饮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矫矫公孙才不贫,白驹冲雪喜新春。忽过银阙迷归路,误认瑶台寻故人。访我不嫌泥正滑,留君深愧酒非醇。归时九陌铺寒月,清绝空教仆御颦。

次韵毛君见督和诗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新诗落纸一城传,顾我疏芜岂足编。他日杜陵诗集里,韦迢略见两三篇。

马上见卖芍药戏赠张厚之二绝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春风欲尽无寻处,尽向南园芍药中。过尽此花真尽也,此生应与此花同。春来便有南园约,过尽春风约尚赊。绿叶成阴花结子,便须携客到君家。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月有阴。是苏轼写的哦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苏轼与苏辙(其二人兄弟之情深)、苏洵

苏洵

之后苏洵便跟着陈公美等人游历四方,在峨眉山游玩一圈之后,听说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壮美的,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后发现妻子面容憔悴,通过妻子的叙述,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顽劣的影子。他这才开始考虑家庭跟未来。

在其丧母之后,哥哥叫他整理家谱,从那时起,苏洵便喜爱学习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赋,苏洵成了家喻户晓的文人。此后,苏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苏洵的散文名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的大气,他写的所有散文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苏洵对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的论述名句,在文章中,苏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在当时人的眼中,六国被统一,是由于秦国的强大,但是,苏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秦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各国的皇帝目光不够长远,只是顾及自己国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认为的,秦国的强大,英勇善战,统一了六国。

直到现在,苏洵名句还能在各地区的学生嘴里听到,可见,苏洵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极其大的,他的名句才能被流传至今。

希望阅读本人的读者会有所帮助

@爱的故事

相关阅读

  • 欧阳修是如何评价苏轼王安石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欧阳修,欧阳修是一代文坛领袖,对于自己的门生苏轼苏辙王安石等人,欧阳修一直很欣赏。欧阳修评价评苏轼。欧阳修虽然年长苏轼三十岁,他与苏轼之间纠葛最多,他们既有师门之名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