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知识实验室的精品课《听陈春花讲故事•管理常识课》
编辑丨金条
文化是被定义的最多的一个概念,甚至这个概念,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没有办法统一。有一个描述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什么叫做文化呢?文化其实是指人群为了生存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知识or文化
陈春花老师在顺德做顾问的时候,整个顺德的制造业是做得非常好的。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陈春花老师说我们能不能做一些附加值高的东西。有一个企业的老板,觉得很有道理,就让陈春花老师陪同他去北京收购一家企业。
北京的这家企业是做软件的,接待他们的人名片里写的全是博士,而顺德的这个企业家只有小学文化。这一次的收购,给了陈春花老师很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
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早期的时候,很多没有读过书的人,反而创业成功,或者最后成为了企业家。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后来反过来给读过书的博士定价,决定他值多少钱?
主要是因为这些创业成功的人,他们知道环境要什么,所以他们理解环境和融入环境的能力非常强,这恰恰是有文化的表现。
换句话说,他们虽然没知识,但是有文化。有些人读书很多,但是离环境离得比较远,其实是属于那种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
知识驱动的环境
那么今天为什么所有人都得来读书了呢?原因就在于这个环境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和技术推动。
当知识和技术推动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要读书了,因为这个环境在变化。我们在讲文化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三个特征。
一,文化其实是一种生存方式;二,文化实际上是对环境的适应;三,文化是一群人共识的达成。这三点我们必须非常清楚。
如果你觉得怀才不遇,那么你肯定是文化能力比较差。比如说跑到一个企业里面怀才不遇,在社会里面也怀才不遇,其实你的文化能力是很弱的,就是你融入环境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弱,也就是你在文化上的力量弱。
生存教育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反复地强调,大家里的职业技能里面一定要加上素质化生存教育,一定要加上创新,一定要能够包容失败。
因为环境一直在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有文化。文化跟你读书多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不是完全有关系,但是跟一个东西一定是有直接关系的,就是你是否理解这个环境与适应这个环境,是否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得很好。
以前,中国人其实很怕去世界,但是我们今天会发现中国人很容易就去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这说明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人,他们的文化能力在提升。
关于主播:
陈春花教授,中国著名企业管理与战略专家。《听陈春花讲故事•管理常识课》是陈春花教授首次面向职场精英授课,用情景案例的方法,帮你吃透最实用的管理学,提升你在职场的竞争力。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