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解读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 句名言, 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这句话,对于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启示。一个人欲望太强,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心智;个人急功近利, 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心态决定状态。没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在市场浪潮带来的消费主义面前,在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诱惑面前,就难免会有公权私用的冲动。只有从内心涵养一汨清泉, 才能在诱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面前做到金刚不坏。力戒浮躁,就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流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 延颈举重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 非澹薄无以明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 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 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 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文稿来源 | 人民日报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