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相信大家对“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句并不陌生,这首被收录在语文课本的《咏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的代表作。这首诗确实如课文分析代表了他的斗争精神,但是联想他起义军首领的身份,其实背后藏着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史实。
这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的题目并不叫《咏菊》,而是《不第后赋菊》。黄巢在起义以前,曾经数次参加科举都没能中举。从这个角度上说,他的这首诗和后来的起义,更像是追女孩失败的泄愤行为。
宋朝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黄巢少有才能,五岁就能对上他祖父的诗。但是后世史学家考究发现,这只是张端义对黄巢的传奇化。被张端义冠在五岁黄巢身上的诗《题菊花》,确实也是黄巢写的,但是是他成年以后的作品。
黄巢喜欢写菊花,《全唐诗》中保留了三首他写的诗,两首都是写菊花。而《咏菊》和《题菊花》被认为是他野心的象征,但从时间上看这有点过度解读了。
黄巢起义时已经55岁,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已经算中老年人了。这与大部分人印象中器宇轩昂、志气高昂的青年人形象并不相同。
虽然这两首诗写作时间不明确,但是就黄巢屡试不中、最后回家继承盐帮的经历来看,写诗与他起义之间起码相隔了十几年。一个还在期望进入体制内的书生,怎么会一边参加科举一边计划着起义造反呢?
而在科举落第后这一段时间里,黄巢经历了什么,让他从一个渴望官场的读书人变成揭竿而起的“叛军”?其实很简单,就是“没饭吃”。
我国古代的盐和铁一直是官办,这两种硬通货关系国计民生,所以历朝历代都被牢牢掌握在官府手中,但唐朝除外。唐朝开国者觉得汉末以来民生凋敝,最重要的任务是恢复民生,所以将盐、铁、酒这三大件都放开权限,采取“与百姓共之”的方法。
黄巢祖上就是诸多的盐帮大军中的一支,势力还颇为强大,所以他家生活还是非常富足的。但是就在他出生前后,唐宪宗准许了度支使皇甫镈“节度观察使以判官、州以司录事参军察私盐”的上奏,决定开始禁私盐。
虽然这其实是安史之乱以后,朝廷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但是在已经习惯了吸私盐油水的盐帮和百姓看来,这无异于榨取民脂民膏。
所以唐末的起义与其说是农民起义,倒不如说是盐贩起义,因为其中势力最大的几支包括王仙芝、黄巢都是盐贩。对他们来说,起义前一年的关东大旱影响并不大,让他们铤而走险的恐怕是禁私盐制度越来来越严厉,让他们没得饭吃。
黄巢起义前后持续9年时间,席卷了大半个唐朝,北起山东、陕西,南到福建、广东。仅靠贩盐的生意积累,明显不可能支撑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行军。而黄巢起义军数度死灰复燃,背后竟然是李唐朝廷内斗、养虎为患。
黄巢自立为王后,在浙西被唐军大败,接受招降被封为右卫将军。但归顺后的黄巢看出唐军外强中干不足以压制自己,又带兵反叛。只是这时的黄巢已经野心膨胀、自视甚高,行军打仗过程中大肆屠杀唐军和百姓,口碑已经非常不堪。
唐军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趁势在荆门大败黄巢,却因为“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放弃追击,让几近覆灭的黄巢军又纠集了二十万人死灰复燃。这一次的放虎归山,直接导致黄巢领军长驱直入攻入长安,给了李唐朝廷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