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菊花在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用来代表高逸之士的,可是,却偏偏有那么一位异类,他给菊花赋予了一种新的气息,一种杀伐之气。
这个人就是黄巢,当他颂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歌,在战场攻伐的时候,菊花,这种原本代表隐逸的花儿,不知什么时候起,沾染上了一层杀气。
或许,黄巢是对的,因为,在猎猎西风中,菊花昂然挺立,丝毫不畏惧寒冷,难道这样的形象,还不能让人联想到是一个“一剑霜寒十四州”的侠者吗?
我闭上眼睛,慢慢地想象,西风中的黄菊花,慢慢变成了一个黄衣飘飘的侠士,他仗一把长剑,绝世独立。冷月就挂在天上,在朦胧的月光下,菊花随风舞剑,与惨烈的西风做着殊死的搏斗,然而,它片片斩落的,却是自己那颗寂寞的心,于是,到第二天的早晨,残留在地上的,是一堆凋零的黄色花瓣,然而,即使它已经谢了,茎依然挺立。
不过,也许我想错了,因为我很快听说,菊花,绝对不是那种容易凋零的花,它即使死,也不会凋落花瓣的。
于是,我又展开了想象,如果把花比作人的话,那么,凋残花瓣而死的花儿,就好像是倒地而亡的人一样,让人觉得无限悲怆。可是,菊花不一样,它不是那种心甘情愿“躺着死”的花儿,它就算死,也会昂然挺立,“站着亡”。所以,它不会如我所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地就掉落了一地的花瓣,纵使死,也要死在枝头上。所以,古人才有了这样的吟咏,“宁可抱香株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是的,或许,我真的是太小看菊花了,它即使被西风战败,也不会一任自己的尸首零落满地的,即使死,也要站着,难道,这还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吗?
或许,黄巢就是看到了菊花的这个特征吧,所以,在黄巢的心中,菊花,已经不再只是傲霜的劲节之士的形象,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身披黄金盔甲的勇士,那种豪迈粗犷,谁人能敌呢?在民间传说中,黄巢原本是高中及第的,但是由于他相貌丑陋,惊动了圣驾,所以才会遭到了排斥。遭逢人生最大打击的黄巢因亲眼看到皇帝奢侈过度,心感赋税沉重,于是便在王仙芝起事之后,揭竿响应,无奈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黄巢最终自刎身亡。虽然,黄巢没有亲手终结唐王朝,但是,在他死后不久,唐朝还是因为内忧外患而宣告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代。
一个朝代,居然不是在一片红色的鲜血中终结,而是在一片黄色的菊花中消亡。
听说,日本皇室的家徽的图案是16个花瓣的菊花,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皇权的象征居然会是菊花,而不是樱花呢?直到了看见了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的一句话,才知道这是为什么。本尼迪克特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表面上看,挥刀战斗和淡然赏菊,这两者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是,仔细一想,它们还是有一致性的。它们正是日本人好斗而又好礼;尚武而又爱美;野蛮而又文雅;顺从而又不屈;勇敢而又怯懦……这一系列矛盾统一的体现。既然菊花是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刀”相提并论的,那么,用菊花来作为皇室的标志,自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然而,联想起那因为武士道精神过度泛滥而蔓延起来的军国主义,联想起它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带来的深深伤害,我还是只能叹一声,菊花不应该是这样的,它不应该成为一朵代表战争和杀伐的“恶之花”。
不知道日本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把菊花作为皇族的象征的,我总觉得,他们是吸收了黄巢赋予菊花的那种杀伐的象征,并将它无限地扩大。
所以,我并不喜欢菊花的这一层含义,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拿它来比喻高士、祝福老者。
“黄花晚节香”,菊花,它用自己的生命,浓墨重彩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图。在万物凋残的秋天,是菊花告诉我们,依然有希望,仍旧有生机,“秋菊有佳色”,于是,我们尽可以在在萧索的秋日,感受如同春阳一般的温暖。
对过的老人依然在笑呵呵地欣赏着菊花,老人家,祝福您如同菊花一样老而弥坚,祝福您“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