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推荐:《红楼梦》里贾瑞之死给我们什么警示?
文/林克于
【作者简介】林克于,作家、自学成才奖获得者;在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300余首,散文、小说、报告文学150余万字;与人合著报告文学集《缺陷者的鲜花》《巴渝画家传》《重庆当代画家传略》;个人出版纪实文学集 《跋涉—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一》《奋进—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唐朝无疑是一个诗人辈出、群星闪耀的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贾岛等交相辉映,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的光芒最为光彩夺目,诗仙的头衔非他莫属,令后人景仰。
李白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今仍选入多种少儿读本,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然而,由于笔者曾是船员出身,最喜爱的还是李白那些与长江有关的诗,读来亲切,又引遐想,回味无穷。
(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天生一个浪漫才子,他为诗常仗剑远游,每到一地必留墨宝,在长江乘船东下亦是如此。青年时期,他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了五律《渡荆门送别》,不失脍炙人口。
诗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前两句点题,交待清楚自己到了哪里,是从哪里来;三四句表达行舟出了三峡的感受;五六句是说荆门晚上的月亮如镜,亦如“海市蜃楼”;最后两句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有评论家如是写道:“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当然,我站在一个船员的角度来读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自然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喜爱有加。因为我对船出三峡,驶入浩荡的长江中游,顿觉天宽水阔的感受深有体会。更因船员生活的长期漂泊,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似乎与李白离蜀远游的思乡思家的心情相似,读着这首诗自然引起我的共鸣!
(二)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安史之乱后,即公元759年,李白遇赦东归,从夜郎(贵州桐梓)到重庆,借道长江,乘船东下,放松的心情,眼前的大好河山,不时触发他的灵感,于是一路写来,聊抒胸中之感慨。当他乘舟路过重庆南岸的明月沱时,那山那湾江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达荆门(湖北省境内)后回想起路过明月沱的情景,便写下了《荆门浮舟望蜀江》。
诗云: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可以推断,李白当年路过重庆乘舟东下,是在春暖花开的三月,否则是不会有“桃花流”、“ 锦江色”的。尽管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岁月走过了一千余年,但明月沱的年年三月依然是李白笔下的美景。因此每当我们的船舶路过这里,触景生情,总要想起李白,想起李白的这诗首!
(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乘坐的小舟一路东下,沿途的美景让他陶醉,在游览了白帝城后继续下行,不知不觉到了江陵,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和激动,挥毫写上了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
诗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显然,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这首诗也写得够浪漫,把夸张的手法用到了极致。船员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三月的三峡江水流速并不惊人,“朝辞白帝”,到江陵,还要“一日还”,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在盛夏江水猛涨时,也不会。
“两岸猿声啼不住”我倒相信是李白的真实感受,因为在我当船员时,船过三峡也多次看到成群结队的猴子在山崖上、丛林中跳来跳去,时有啼声传入耳膜,引起我等船员的好奇观望,也常联想到李白的这首诗,想必一千多年前的三峡,生态环境定比现在好,“啼不住“绝对是现实。
“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速之快,“万重山”当然是夸张,因为从三峡到江陵虽然有山,但绝没有“万重”,不过我认为,这正是李白的高明之处,他把“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
结合李白遇赦流放背景解读《早发白帝城》,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有评论家说:“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那么,诗虎、诗瓢指的是谁?
风林秀《李白为何没能成为一代剑客》
在古代,你的仕途谁做主?李白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