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金两国在河南发生郾城大战。是役,岳飞率军大破金军的“拐子马”,尤为后人所称颂。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拐子马”即是着铁甲的重装连环骑兵,也就是所谓的连环马。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由此被后代所沿用。然而,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在组织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发现了这个说法的漏洞。因为当年满族是整日与马作伴的,所以乾隆对马的认识比一般的汉人要深刻。乾隆认为,北方民族使用战马,首先考虑的是机动性。如果几匹马连在一起,马的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影响行动,就像人一样,如果把几个人连在一起上战场,胆小的人势必要拖累勇敢的人。乾隆猜想,可能是当时金军大批骑兵列队有序前进,宋军才认为“拐子马”是几匹马连在一起前进的。
乾隆对“拐子马”提出了质疑,但是尚未触及到核心要害,即“拐子马”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叫“拐子马”。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给出了答案。经过详细的考证,邓广铭指出,“拐子马”的称号出自金军中的汉人部队即“河北签军”,所以“拐子马”是汉语而不是女真语。其次,邓广铭还发现,“拐子”一词在北宋时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在宋人的文章中,不仅有“拐子马”,还有“拐子城”、“两拐子”等语。“拐子城”是指城门外为保护城门的两道对立的城墙;“两拐子”则是指左右两翼。
邓广铭从以上北宋人的习惯用语中推导出,所谓的“拐子马”应当是指战阵中左右两翼骑兵。既然都是汉语,为什么后代人就不了解“拐子马”的含义了呢?邓广铭认为,北宋灭亡后,虽然有大批宋人南渡,许多北方话被带到南方。但是,语言交流也有其偶然性,一些北方汉语词语并没有随宋人南下,而依然保存在北方汉人的口中。所以,隔了几代之后,到了南宋中后期,大家就不知道“拐子马”是什么东西了。
所以,这可能又涉及到语言演变上的问题。比如,像今天年轻一代说的方言和老一辈的方言有着明显不同,有些词语已经不太使用,几代之后,人们就会忘记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拐子马”应该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