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为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及其配套制度《深海样品管理暂行办法》赋予的职责,在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下,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首批深海样品和资料信息于2019年5月30日正式向社会发布,此举将进一步扩大深海样品共享服务覆盖面、提升深海样品共享服务水平,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深海样品获取难度大、采集成本高,是国家重要的科技资源。我国自2001年对深海样品进行统一管理、共享利用以来,探索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样品管理制度体系与技术方法体系,为深海样品的可持续利用、服务深海资源勘查与深海科学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大洋样品馆应需而生
深海样品记录了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海底成矿过程、海洋环境变迁、全球气候变化等大量信息,是人类认识海洋环境演化历史和资源储存规律的重要实物资料。深海样品采集成本高,既是深海资源调查、科学考察活动的直接成果和大量海上调查经费的物化体现,凝聚了无数海洋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又是开展后续资源评价与深海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财富。提升深海样品的共享使用及可持续利用水平,是国家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打破样品使用壁垒,降低海洋地球科学研究准入门槛,推进海洋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1978年,“向阳红05”调查船在执行“718工程”第三次远洋调查过程中,在东南太平洋水深4784米的海底首次采集到锰结核(多金属结核)样品。1983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利用“向阳红16”船在夏威夷以南的太平洋海域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拉开了我国开展深海资源调查研究的帷幕。自1985年起,我国开始系统进行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研究。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立,统筹协调全国的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组织实施了50多个调查航次,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在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和深海稀土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样品和资料。
1997年,海洋一所在执行国家“863计划”项目海试任务时,利用自主研发的重力活塞取样器在冲绳海槽采集到了17.11米长的沉积岩心,创我国重力活塞取样岩心最长记录,至今尚未打破。为了保存这一珍贵样品,在当时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海洋一所筹集经费建立了海洋地质样品库,收集保存了我国管辖海域、太平洋区域及极地海洋地质样品,成为我国海洋调查研究单位最早建立样品库的单位之一。
2000年,在科技部专项经费的资助下,海洋一所在青岛市崂山所区建成了约300平方米的海洋地质样品库,除常温库、恒温库和低温库等库房外,还建成了样品处理实验室,配备了样品存储、搬运、处理加工,以及岩心样品磁化率自动测试、沉积物灰度测量等设备,具备了样品存储、分割切割、属性数据提取等能力。与此同时,海洋一所向中国大洋协会提出建议,建设中国大洋样品馆,并开展了多次专家论证。
2001年,以委托海洋一所接收DY105-11航次样品为标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海洋一所着手筹建中国大洋样品馆(库),负责我国大洋样品的安全保存与共享使用,并依托科技部支持建设的海洋地质样品库临时存放大洋样品。
2002年初,中国大洋样品库楼房建设奠基仪式在海洋一所举行,来自相关单位和各涉海院所、高校100多人参加。仪式上,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和海洋一所签署了《中国大洋样品库建设及管理协议》,标志着中国大洋样品库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2006年,中国大洋样品馆楼房落成前夕,中国大洋样品馆委托管理协议签字仪式在青岛举行,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和海洋一所的主要负责人签署了《中国大洋样品馆委托管理协议》,明确了中国大洋样品馆是中国大洋协会建设、用于支撑我国大洋资源开发和深海科学研究、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受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委托,由海洋一所具体负责大洋样品馆的维护和管理事务。
2008年,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在青岛举行了中国大洋样品馆开馆仪式,有关部委、研究院所和高校的代表120多人出席仪式,标志着中国大洋样品馆建成并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
样品管理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大洋样品馆的建成开馆和业务化运行,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大洋样品的保存条件、提升了样品保存能力,实现了大洋样品“集中保存、统一管理、科学使用、资源共享”,标志着我国大洋样品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是提高我国大洋科学研究整体能力,实现大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也为逐步增强我国参与国际海底事务、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区域”资源勘查领域差距提供了坚实保障。
自业务化运行以来,中国大洋样品馆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样品管理与共享服务为目标,以“保藏大洋样品、实现样品共享、支撑深海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样品管理工作实践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先进经验,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样品管理制度体系和相对完备的大洋样品管理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了大洋样品管理模式与样品管理公共平台业务化运行模式,形成了涵盖样品保存、分类整理、属性数据提取、编码入库、分割切割、分配使用等在内的全流程标准化工作技术能力,在服务大洋总体战略、确保样品安全保存、推进样品共享利用、践行传播大洋精神、普及推广深海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大洋样品馆的建设和运行,为海洋科学研究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样品支持,系统保留了珍贵深海样品资源,对推进我国深海大洋样品的共享使用、促进大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现已成为我国深海大洋工作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
筹建大洋样品馆期间,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于2002年起即着手组织制定大洋样品管理制度,在长期工作实践、广泛征询意见、多次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发布了《大洋样品管理规定》和《大洋样品管理细则(试行)》,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洋样品管理政策框架体系,样品统一汇交、安全保存、公有共享机制基本确立,大洋样品管理各环节主体责任及工作技术要求逐渐明晰,样品使用者权益与责任对等,促进学科发展的良性机制初步建成。
“十二五”以来,中国大洋协会着手汇集内业资料及样品使用成果,发布了《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项目研究成果资料整编汇交要求(试行)》和《大洋航次调查内业资料整编汇交要求》,逐步确立了先汇交样品、后验收航次,先汇交数据、后验收任务的大洋调查、研究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以使用成果汇交为基础的样品使用监管制度,对完善样品管理环节、明确样品使用责任、提高样品使用效益、积累样品科学数据产生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深海事业发展,以中国五矿集团成功申请国际海底多金属资源矿区,成为新的资源矿区承包者为标志,我国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调查、勘探及相关活动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原有的《大洋样品管理规定》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已无法满足深海活动主体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2016年颁布施行的《深海法》将国家支持深海公共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促进成果共享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明确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汇交资料副本、实物样本或者目录的义务,规定了深海公共平台登记、保管资料,向社会提供共享利用服务的责任,为深海公共平台建设、共享合作机制建立、样品管理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为贯彻落实《深海法》有关深海样品汇交、保管、共享制度的要求,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了《深海法》重要配套制度——《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样品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发布施行。《深海样品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大洋样品规范管理、共享使用近20年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建立了深海样品统一汇交、集中管理、共享利用制度,明确了深海样品管理主体责任与相关法律关系,规定了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作为深海样品主管部门,负责深海样品的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职能,规定了样品管理机构的深海样品接收、汇集、整理、处理、登记、保管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责,体现了汇交人合法权益保护与集中管理的统一、样品使用人权益与责任的统一,为整合全国深海科技资源、引领深海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大洋样品的管理技术能力也取得重要进展。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的领导下,大洋样品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探索建立了适用于类型复杂、形态多样的大洋样品馆藏管理技术,涵盖样品航次现场管理、交接入馆、清点整理、编码入库、处理加工、使用分配、数据汇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
针对大洋样品来源的全球性、类型的复杂性、形态的多样性和任务的多元性,中国大洋样品馆建立了30位样品管理编码体系,保证了不同调查平台、不同任务来源样品身份及相关数据来源的可溯性,奠定了“样品管理信息化、数据整合自动化”的核心基础。建立了样品管理各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样品属性数据提取工作规程和规范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样品管理信息记录表格化、计划表格标准化。
近年来,中国大洋样品馆探索建立了“分类保存、分区存放、编码管理、方便存取”的样品库存管理模式,构建了“样品规范化分类整理、标准化包装标识、样品与使用成果一体化共享服务”的样品管理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样品标识标准化、样品存取机械化,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样品分割切割、岩心钻取、试样加工等技术能力,培育形成了一支忠于大洋事业、熟知深海样品管理技术方法、了解国外深海样品管理动态、专业化的深海样品管理与共享服务工作团队。
基于样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需要,中国大洋样品馆以现有样品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方法为基础,自主开发了样品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升级完善,开发了基于样品馆局域网运行的样品综合管理系统、基于调查船端局域网运行的样品现场管理系统和基于互联网运行的样品在线服务系统,并在运行中不断升级完善。
样品综合管理系统自2008年起,在中国大洋样品馆局域网部署使用,记录了2001年大洋11航次以来所有馆藏样品、分配使用样品信息,以及2010年大洋22航次以来各航次现场分取使用样品信息;记录了2013年大洋21航次以来已验收各航次报告编写任务及大洋“十二五”以来已验收课题使用样品数据汇交信息。样品现场管理系统自2010年在大洋22航次部署起,至今已连续在超过30个大洋航次使用,系统记录了各航次现场采集样品、分取使用样品、保留交接样品等信息,实现了航次现场样品管理信息的可溯性,提升了样品信息记录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水平,是我国大洋领域最早在调查船端部署使用、持续在航次现场业务化运行的重要应用系统之一。
以2019年5月30日我国首批深海样品和资料信息正式在线发布为标志,深海样品在线服务系统在互联网端正式上线运行,前期主要发布馆藏样品信息,逐渐发布样品分配使用信息及成果汇交信息,提供样品及相关使用成果在线检索查询、选取申请、在线审核审批,以及分配进程查询等功能。
样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样品管理工作效率,尤其是随着在线服务系统的上线运行,必将提升用户对样品管理的参与程度,对促进样品共享使用程度、提升样品使用效益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自2001年接收大洋DY105-11的样品资料以来,中国大洋样品馆累计接收了39个航次、约4000站位的大洋样品,分类整理、入库保存样品2万余件,保存了自2001年以来中国大洋协会和五矿集团从事深海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稀土资源勘查及环境调查采集的各类矿石、岩石、沉积物、海水等样品资源,奠定了深海样品共享利用的物质基础。
近20年来,中国大洋样品馆为30多个航次报告编写任务、百余项大洋研究课题,为自然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数十项深海资源勘查、科学技术研究任务提供样品700余批次、5万余件、逾20吨,为深海资源矿区圈定、国际义务履行及深海地球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样品保障。
为配合大洋任务验收,样品馆团队完成了10余项航次报告编写任务、40余项大洋“十二五”研究课题使用样品成果核查接收,累计核查样品3万余件、接收样品分析测试数据20余万组,积累了大量基于样品分析获取的科学数据及实物成果。
同时,中国大洋样品馆的科学传播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年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接待来访、展品服务、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独具深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累计接待各类来访逾1000团次、3万余人次,是我国深海领域设立最早的“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作为我国深海成就展示的重要窗口,中国大洋样品馆代表中国大洋协会参加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展览”“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等国家级展会,提供了大洋展品服务100次、500余件次。2016年以来,联合中国海洋学会发起并多次成功举办了“走向深蓝”科普培训活动,创新了深海科普工作形式、扩大了深海科普工作覆盖面,为我国大洋成就宣传、深海知识传播、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大洋样品馆自2008年投入业务化运行以来,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现有馆舍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样品整理与安全馆藏、样品管理与共享服务、档案资料与数据信息、样品处理与分析测试、成果整合与共享利用、成就展示与科学普及,以及安全运行与综合保障等业务体系,逐步形成了样品管理与支撑服务、信息提取与数据共享、成就展示与科普教育、安全管理与运行保障等业务平台,为深海样品的安全保藏、共享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国际海底区域资源调查、矿区圈定及国际义务履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样品在线服务系统的上线运行和首批深海样品信息的在线发布,标志着中国大洋样品馆开始全面履行《深海法》赋予的深海样品管理机构职责。在新的发展阶段,相信中国大洋样品馆将在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样品安全保存与共享服务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深海安全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好支撑服务,为全国深海样品的安全保存、共享使用和可持续利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高悦
编辑:郑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