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陪伴我们成长的诗歌
---------诗歌教学的启示
从骆宾王“鹅鹅鹅”的琅琅上口到李白“低头望明月”的孤寂凄凉,再去翻看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绚丽多彩。诗歌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甚至在当代汉语语境的教学模式下,古诗的浪潮只增不下。每个人面对白云和土地,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幸福价值观,古人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引领我们寻找家园的路……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个传统的文化里,我们能够通过诗歌这种形式去探求某种神圣的光环,光环下的世界,是一个国家巨大的民族力、精神面貌、价值观取向。这样一种文体书写形式,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因此,怎样学习诗歌的同时,对诗歌之外的深刻思考也成为了一种教育副本。
孟郊的《游子吟》流传至今,可谓是家喻户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知道孟郊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后来步入仕途了。既然是一个愤世嫉俗、隐居山林的人,又为何还要去参加科考,去做官呢?其实这恰恰是心怀天下,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表现。当然这也和他的母亲有关,古人用“不肖子孙”来形容子孙后代不成才、不成器,所以在当孟母对孟郊寄予厚望之后,孟郊即使隐居也隐的不安心,于是就算是为了母亲,他也得去参加科考,即使屡试不中,那也算不了什么了。古语有“子欲养而亲不待”,而当孟郊明白了这个道理时已经四十六岁了,于是奉母命第三次应试,还好,这次中了进士,他及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东归告慰自己的母亲。由此可见孟郊对于母亲的那种道不尽的爱。进士及第后,快乐之情喜于言表,这从《登科后》一诗就能看得出来。在这里,我们尚且忽略时事政治的利与弊,这首古诗实际上渗透最多的是孟郊这份对待母亲可贵的情感,轨物范世之作。这不仅仅是出自一个文学巨匠的才思俊逸,更是一个孝子难得的榜样。回首当下,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面的“小霸王”,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百善孝为先”的中华美德也抛之脑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比皆是的娇生惯养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的理所当然。事实上,大可不必奢求孩子有孟郊似的良苦用心,但是面对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问题,仍需要不断地灌输和教导,也要用坚定的语言去教育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中不忘初心、时刻谨记父母之爱,不忘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