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虽然是劳动节,但是我们却在家里休息,假期虽然好,但是劳动节这个假期是真的有点逆天。虽然我们不用上班,但是,这并不耽误我们在精神上领略劳动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从我们老祖宗的诗句里追寻劳动人民的风采和各种丰富的情感吧。
一、不稼不穑皆可生,春种秋收却无粮。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可以说,白居易是诗歌史上比较少有的“平民诗人”,不仅因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还因为他真的能够深入民间,去观察老百姓的生活。写这首诗歌时的白居易是当地的一个县官,虽然相对那些宰相将军来说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父母官。有很多这样的县官就是整天吃吃喝喝,不知体恤老百姓,但是白居易就不是这样,他经常“下乡”观察老百姓的生活,这不,五月的某一天,白居易又“下乡”了,但是他看到的却不是一派祥和,却是一把辛酸泪。
五月正是田家忙着收粮食、种粮食的时候,田地里人很多,年轻的在挥洒着汗水,老的小的在送饭慰问。乍一看,农人们各司其职,奋力劳作,好不融洽。但是,当白居易真正融入到他们中间去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这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贫穷的妇人在别人家的田地旁拾着剩下的麦穗儿,可是为什么要来捡漏呢?原来是因为家里空空如也,实在揭不开锅了,只能来拾别人剩下的。再一问原因,白居易便被震惊了呢,夫人家里贫穷的原因竟然是赋税过重,承担不起。
看到妇人,白居易又想到了自己,自己何德何能?不曾劳作却终岁饱且安,那些辛勤劳作的农人却吃不上饭。这个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如果每一个父母官能做到白居易这样,这种悲剧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二、清新春景农家乐,儿孙满堂最是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其实很有道理,并不一定所有的劳动都是悲哀的,我国古代也不乏安逸的、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在辛弃疾的眼中就曾就有过这样一幅画面:近处茅草屋的房檐低低的,远处的小溪边上已经长出成片的青草。走在乡村的街道上就能听到令人安详的吴音,感觉像是喝醉了一样。他们在聊一些什么呢?只听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在说着他的三个儿子:
大儿子在东边的田地里面锄豆子地里面的草,二儿子在家里面帮着编织装小鸡的笼子,最喜爱的还是小儿子,那不,就在小溪边上趴着剥莲蓬呢。不知道这三个孩子是老妇人的儿子还是孙子,但是老妇人在说起他们的时候的那种喜悦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劳动中间充满着幸福,那种幸福就是儿孙满堂,生活安逸的幸福,也许这种情况下劳动起来会更加地有动力。
三、村中春景悦人心,独留远人不得见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笔者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王维的诗歌,王维写诗是那种像“飞鸿踏雪泥”一样的轻柔,不用力,他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浑然天成,不加任何的雕饰。写农人劳作的情景也是这样,先从近处写起,房子上的斑鸠开始了属于春天的鸣叫,伴着悦耳的鸟鸣声,诗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村子里成片成片的白色的海洋,原来那是一簇簇的杏花。在杏花的海洋中中,农民们的身影在来回地摇晃,他们在砍伐那些又高又长的桑树枝条,还有的人扛着锄头在泉水边查看道路。
这种景象,像极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的“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都那么美好。但是诗人看到了一直回到老家的归燕,不由得想到那些离家外出的远行之人,燕子都回来了但是他们却还没有回来,这样美的春色也将与他们擦肩而过了。劳动之时,也许就会想到哪一个远行之人,不仅是春色,他错过的也许还是寂寞。
读者朋友们,你们还有哪些好的劳动诗词呢?欢迎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