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浣溪沙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今译
我去城外石潭谢雨,走到一个村子的郊外,这里有几棵繁茂的枣树,微风吹来,黄绿色的小花落在了我的衣巾上。我走进村子里,从村南头到村北头都有缫丝的声音。村口的柳树下,有一个老头儿在那里卖黄瓜。
去石潭的路还有一阵儿,这景看的我心里愉悦,这风吹得我懒洋洋,我坐在马上差点儿睡着。风和日丽、太阳高挂,我有点渴,想喝口茶,于是下马随便找了一户人家,试着敲敲门,看看人家愿不愿意给我口茶喝。
背景
这是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的第四首。
赏析
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首句“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会根据音律、句法、修辞等的需要而改变句中主谓宾的位置,使诗词读来更加通顺、意境更加完美,这句便是如此。初夏的枣花簌簌落下,一句便把风和日丽的情景描述出来,初夏的田园,有微风,有黄花,有我这看风景的人站在枣树下,簌簌的小黄花落在我的衣巾上。这是村郊的景,再看村子里面,“村南村北响缫车”,一派农忙氛围,风和日丽、风调雨顺,我身为太守这心里真是暖洋洋啊。想想之前大旱,我与阖城百姓携手祈得妙雨,能为百姓劳作有所助力,身位太守,宽心之至。把视线转向村口的大柳树下,有一个身穿麻衣老汉在那里卖黄瓜。
上阙三句,分别从村郊、村里、村口三个不同的场景描绘出苏轼在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诗意盎然。
上阙写完农家之事,还不过瘾,苏轼把自己这一州长官也加进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活脱脱一个乡下醉翁的形象,苏轼这才是把自己真真儿的当作农民的儿子呀。把自己的形象完全融入乡村风俗画中,既表现了自己身位一州长官关心农事的尽心尽职,也表现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欢快气氛。
综观苏轼的一生,不论是在各个地方任职,还是在黄州惠州儋州谪居,他总能找到与当地民人成为“自家人”的方法,他总能轻而易举的就融入当地的生活、当地的风俗,这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当中实数罕见。不仅如此,在读到苏轼这些与民人同乐的诗句时,你更能感受到他达观的人生境界,出世入世,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才是苏轼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是流放,越是生命力顽强。
其实我们身为读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挺适合读苏轼的诗词文章,就像他上一首浣溪沙里所表达的嗅觉感受那样:谁家煮茧一村香?读来令人口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