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重阳节是中国民众生活中的一个大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中,农历三月三,亲朋好友一起外出踏青;到了农历九月九则是外出辞青。重阳节的时候天气适宜,不冷不热,正是辞青的好日子。
一、重阳节的三个特点
第一,重阳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而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一个节日。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和自然的时序结合在一起。从字源上来说,“节”的繁体字是“節”,一个竹字旁,底下一个即,立即做什么事情的“即”。这个繁体字“節”是个象形字,原意是竹节,泛指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它的引申义就是动物骨骼连接的地方。用这个“節”字来称呼日,叫节日。
直观地讲,“节日”就是“截日”,就是把日子分成不同的段落或者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节日实际上就是日子和时间的截点。所以,古时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八节,后来又分为24个节气。
《史记•太史公自序》里面就说了,“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节日”现象学刍议》,他在这篇文章里说:“‘节(節)’在中文里的原意是‘竹节(節)’,含有‘两段竹子相交’和‘界限’之义。为什么是‘令节’和‘佳节’呢?因为天地阴阳时气在此交和,形成了时令的节奏,所以‘令节’即意味着‘美好的节日’,又意味着‘时机化了的、时令化了的日子’。这样看来,‘节’对于中国古人不是外在、偶然的,而是天、地、人本身的存在方式与节奏,是万物与人生的和谐之处,该讲究之处。简言之,节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是一种价值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日子不是没有价值、平平淡淡的,而是有价值内涵的。所以,节日常常是宜与忌、吉与凶、新与旧,善与恶出现交替或者转换的时刻。实际上,在许多其他民族节日里也有这个特点。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说过,“时间成了由善与恶、恶运与幸运的日子构成的日子格局”。我觉得这个话用在咱们的传统节日上面是很贴切的。通过节日的时间设置,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怎么样来经营、划分自己的时间。
第二,重阳节是中国人主观创造的一个节日。从古到今,中国民间一直有关于重阳节的种种故事和传说。总体来看,这些故事和传说体现了中国人为时间立法的合理性。表面上看,重阳节是一个客观的节日。但实际上,它源于民众的生存体验和时间感受,是一种主观创造。九月阳气衰减,重阳节实际上隐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人当然是能死的动物,我们有一种忧患意识,重阳节恰恰是在这个节点上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体悟、思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
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唤起人们生命危机感的节日。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对生命和生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且再度感觉到时间从自己的内心缓缓流过,感觉到时不我待。这样的感受不是让我们去颓废,去消极地对待人生,而是让我们去珍惜生命。所以,重阳节又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作者:户晓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户晓辉:重阳节在当代的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