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战国后期,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五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举兵讨伐齐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齐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延了时间。为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老式分签笔“聿”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用写战况报告,非常困难。而且“聿” 蘸墨水少,常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
蒙恬萌生用兔尾代替普通的“聿”来写字的打算。蒙恬将兔毛绑扎后插入竹管中,更便于写字使用。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筆”(今日简写作“笔”)。他将这种做笔的方法留给当地的百姓。
经查阅历史资料,在战国后期,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齐国交战的地域,恰为今日的衡水地区(如图所示)。
这时的秦国已经把韩、赵、魏、楚、燕五国以及中山国灭掉,只剩下较强大的齐国。大将蒙括就在衡水这里首先创造出毛笔的最早雏形,衡水地区的人们将这种做笔的方法流传下来。几经改进,制笔技艺逐渐提高,成为北方制笔之乡。毛笔制作逐渐形成产业。为了纪念这位毛笔的创始人,将毛笔称作“蒙笔”。因为,蒙恬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每逢这一天,笔乡的人们家家户户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制笔鼻祖。至今,侯店村民仍旧保留这个传统习俗。
明朝永乐二年(1405年),迁入侯店村的山西移民王有能掌握制作毛笔的手艺,便携四个儿子制作毛笔,代代相传,至今已是20余代了。经数百年的发展,制笔工艺逐渐形成规模,并扩展到周边的吴杜、赵杜、葛村和野营一带等三十几个村庄。侯店的制笔艺人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主要体现在“狼毫”毛笔的开发和改造上,从此奠定了侯店毛笔在中国的制笔产业上的地位。商界常将衡水候店毛笔称作“侯笔”。
北宋年间,宰相李昉(饶阳籍人)主编《太平御览》,曾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 。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 “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