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温州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当年80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然后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当《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九峰雪霁图 立轴 绢本 水墨 117.2x5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
此幅《丹崖玉树图》为黄公望的晚年之作。纸本,设色,纵101.3厘米,横43.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1959年,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在筹划一项书画展时,无意间发现了黄公望的一幅画。经专家鉴定,这幅画便是其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作《丹崖玉树图》。本图无作者款印,由图中时人张翥的题款“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可知此图为黄公望所作。另有陆行直、王国器、徐霖、无名氏等多处题款。裱边有明董其昌二跋,清潘亦隽一跋。此画曾被董其昌、张见阳收藏。
《天池石壁图》等《天池石壁图》就是元四家之冠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作。于七十三岁时精心之作。图绘苏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胜景。现在该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是属于绢本,设色,长度长139.4厘米,宽度长57.3厘米。
左下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向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此点题之笔也。构图繁复,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则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董其昌极其欣赏黄公望,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将黄公望奉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而且身体力行,将黄公望的清逸秀拔、繁简得宜化入自己的画中,影响而及他的学生王时敏,并合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之力而将黄公望[2]的绘画风格推向极致。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画家,早年的时候曾经被聘为小吏,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来因为被人诬告下狱,出狱之后拜师金月岩,加入全真教。看破红尘的黄公望,此后沉浸于山川之中,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名山大川,终成一代山水画大家。
黄公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画山水,最开始的师从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学习这些人的绘画技巧,到了晚年的时候自成一派,成为山水画大家。《富春山居图》是他一生绘画成就的最高代表,历代学者对这幅画评价都十分之高。他不仅仅是山水画作中的精品,同时也是画中瑰宝,无愧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称号。
黄公望之所以在山水画中有这样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痴,对山水的痴迷,对自然的痴迷。全身心沉浸于自然山水之中,手中的画笔成为表达自己观感的工具,寄托自己的情感,所以才有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画的问世。
黄公望早年因为被人诬告下狱,出狱后看破红尘,纵情于山水。没到一个地方居住,第一时间看的就是当地的山水,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这些山川,他甚至终日静坐山中,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正是他的这份专注,使他能心有山川,现于笔下。民间流传他甚至因为作画,差点丢了性命。
至正七年的时候,七十九岁的黄公望来到浙江富阳。他很快就被“无处不画图”的富春山水吸引,此后决定在此居住,将这美丽的景致描绘出来。
一天中午,黄公望和往常一样到富阳城东面的鹳山矶头,观察山水,并将之描绘出来。在他正陶醉于山水之时,突然被人给推入江中。黄公望还没有看清犯人是谁,那人就已经急急忙忙的走了。
推黄公望的人,正是张闾的亲属。张闾是黄公望任职书吏时候的上司,官至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高位。后来因为贪污舞弊掠夺田产而逼死了九条人命,被捕下狱,黄公望也因此受到牵连。
黄公望在狱中的时候,供出了张闾的罪行,使张闾受到严惩。虽然在出狱之后,黄公望因为心灰意冷,加入全真教,此后纵情山水,但是张闾的亲属却对他的举报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推黄公望的人正是张闾的外甥王其达,他得知黄公望一人住在富春,于是来到富春,趁黄公望在江边作画的时候,将人推入江中。
也幸好当时有一位叫何树平的樵夫路过,将黄公望给救了起来。何树平因为不放心年迈的黄公望一人,于是将人带到了自己在江边山上的居处。
何树平的家在一个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所以称为“筲箕泉”。风景秀丽,树木葱茏,山峦起伏,真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黄公望一到这儿,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给吸引,安心的在这里住了下来。
黄公望沉浸于此地山水之中,一开始还 不敢去远的地方,害怕引来张闾亲属的报复,久而久之,发现并没有异状,便开始满山的转悠,但凡是难得一见的胜景,黄公望都会立刻拿出画具,将自己眼前的景色记录下来。
当然为了感谢何树平和村民们的帮助,黄公望将自己所绘画作交由何树平贩卖,标价十两银子起底。为了避免麻烦,黄公望还隐姓埋名,在当时绘的画上面没有署真名,落款是“大痴道人”。
黄公望在这里住了半年之久,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和全真教道士黄公望。
黄公望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作画,因为在当小吏的时候,被人诬告下狱,出狱之后看破红尘,此后游历名山大川,专注于绘画山水,那个时候他刚好五十岁。
黄公望大概七十九岁的时候与无用禅师一起来到富春,顿时被富春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一生游离四方,见惯了名山大川的黄公望,最后被富春的山水之景留住了脚步,此后决定定居此地。
无用禅师见黄公望选择落脚富春,于是自己一个人离开。而黄公望为了让无用禅师了解富春的景致,于是为他绘就了这幅《富春山居图》。
为了更好的描绘富春的山水,已经年迈的黄公望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辛苦的奔波并没有白费,真切的观察和体验,加上晚年已经锻炼的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最终早就了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富春山居图》。
至正七年,黄公望开始动笔的时候已经八十三岁,期间断断续续,一直到至正十年,黄公望为此图题名《富春山居图》的时候,还没有完成。《富春山居图》历时大约七年时间,一直到黄公望去世不久前才最终完成。
既然是为自己的道友无用禅师所绘的画卷,那么《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自然就是无用禅师了。
无用禅师在拿到这幅画的第一刻,就已经为画中展现的秀丽山光和黄公望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所折服惊叹。
如此精品,让他不得不考虑是否会被人给“强取豪夺”的情况发生。为了避免失去这幅画卷,无用禅师在第一时间,在画卷还没有彻底完成之时,就让黄公望“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无用禅师是十分机智的,《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完全不需要质疑。
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间的画家沈周收藏之前,这幅画藏在何人家中情况不明。这幅画后来被沈周收藏,也是很短的时间,随后被人借走。沈周后来虽然有心想要赎回,但是因为家贫,最终只能遗憾离世,凭记忆背临以慰怀。
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这幅画被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的手中。吴之矩去世之后,这幅画又传给他的儿子吴问卿。吴问卿对《富春山居图》十分痴迷,不仅谨守家传,爱惜无比。甚至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藏这幅图,还专门为《富春山居图》建立富春轩收藏。
卷上有吴之矩、吴正至印鉴。画家邹之鳞与问卿友善,为富春轩题写匾额,得以再三批阅此图,因而作长句题识,说藏主“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
从这里可以看出,吴问卿对《富春山居图》的喜爱,已经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
明清交际之时,朝代更迭,战乱频发,时局动荡。人们受到战乱侵扰,纷纷选择难逃躲避战乱,或是隐居不出,静待时局安定。
吴问卿当时为了躲避战乱的祸害,也选择了逃难。而在躲避战乱的时候,吴问卿惟独带了《富春山居图》逃离,进而叹曰:“直性命殉之矣。”
吴问卿最终没有因此丧命,但是在他临死之前,因为太过于喜爱这幅图画,他甚至想要焚烧此画为自己殉葬。
幸亏被他的侄子吴子文迅速从火中救出,这才留下了这幅珍贵的画卷。不过可惜的是,到底是被火烧过,画卷不仅部分地方呗烧毁,而且分成了两段。这两段画卷被后人分别命名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流传于世。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