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陶渊明一个经历大起大落,命运沉浮的隐士。幼时便天资聪颖,酷爱文书。其曾祖父做过大司马,也曾显赫一时。陶渊明少而失怙,家道衰落。但贫穷拮据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他愈加奋发向上。然而天意弄人,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陶渊明的一句“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勾出了多少失意于庙堂之人的辛酸与苦楚。然而陶渊明的隐逸并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正因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孤傲高洁的品格,才让他的作品虽平淡质朴但诗意盎然。而《归园田居》便是他栖居的桃花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繁荣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带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轴,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的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岂不惬意。这是靖节先生在浮躁纷扰中独守的一方乐园和净土,亦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
文 | 璃珞(三度平台签约作者)